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我和我的抗战老兵

发稿时间:2017-09-07 05:24: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重返滇缅路

  福建平和坂仔人赖恩典,朋友们多叫他“赖子”,他也很喜欢这个绰号,亲切率性。“在我众多的老乡中,就有一位蜚声国际文坛的大师——林语堂。”诞生于文化之乡的赖子,有一颗文艺的心。而2004年秋,本来打算为文艺事业奉献青春的赖子参加了一次骑行,人生就此彻底改变。

  “2004年8月15日,那天是个周末,正逢抗战胜利59周年,我在厦门看到央视纪录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滇缅公路》,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赖子说。深深震撼于那段热血悲歌的历史,赖子产生了骑单车走滇缅公路并拍摄一部纪录片的想法,“我当时想法很简单,用自己的视角和车轮来丈量这条公路以及这段历史。”

  在召集身边朋友之后,赖子借了一台家用DV,从厦门坐火车奔赴昆明。在昆明,他见到的第一位抗战亲历者是南侨机工王亚六。“王老他们是当年陈嘉庚先生在南洋号召回来救国的南侨机工,他们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各种援华物资,对滇缅公路有着极深的感情。”谈到王老时,赖子一笑,“说来也巧,王老还是我们福建老乡。”

  拿着滇缅公路老路段的地图,从2005年1月26日开始,赖子和朋友们开始了滇缅路的骑行。“那段时间,我们沿途寻找各种战争遗迹以及战争亲历者,路上见到超过80岁的老者便会上前攀问,努力把更多的亲历者收入镜头之中。”赖子回忆说。

  两个多月后,骑行团回到厦门,赖子也开始剪辑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4个多月后,纪录片《重返滇缅路》在厦门音像出版社出版,题材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2005年全国四十部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之一。“纪录片出版以后,我在厦门到处募集资金,通过‘互助抗日老兵论坛’来捐助几千公里外、散落在云南各地的远征军老兵。也是从那时起,我正式开始关注历史、关爱老兵。”

  2010年7月,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赖子来到北京,带着为国家留住历史的雄心壮志,开始了自己长达7年的寻访纪录抗战老兵的生涯。

  历史的声音

  在过去7年里,赖子纪录了100位老兵。在他的镜头中,这些经历了抗战中各大战役、九死一生的老人们,用或高或低、苍老沙哑的声音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伴随着他们时强时弱的语气,抗战历史穿越众多春秋而来,在我们的耳畔回荡、冲击。

  云南保山的南侨机工翁家贵(现已去世)在镜头里回忆,当年他们不愿意当亡国奴而放弃南洋优越的生活,抛家舍业回到祖国抗日。他对赖子说:“当年换作你们,也会像我们一样为民族争生存、争自由的。”

  历史也有俏皮的一面。湖南长沙的黄天老人是一位参与攻打松山的远征军,他回忆自己在黄埔军校的生活时笑了。因为伙食足够糟糕,他们把黄埔军校的校歌调侃为:萝卜青菜,白菜豆腐,这是要命的黄埔。

  有些过往不能被遗忘。太原中共党员、“慰安妇”万爱花在世时是一位偏瘫在床的老人。回忆起当年日军的暴行时,老人说:“他们看到共产党员名单上有我的名字,拼了命地问我要其他共产党的名单。我不说,他们就把我吊起来打,用尽各种刑罚。他们抓着我的两个耳环往下拽,直接拽下窟窿,还往我脑袋上钉钉子,钉过钉子的疤还在,不长头发了。”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