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新农村:脱贫攻坚要防两个“陷阱”
发稿时间:2017-09-17 09:27:00 来源: 人民日报
贫困群众坐等帮扶、缺乏内生动力的情况,是一种“福利陷阱”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脱贫后返贫,是一种“返贫陷阱”。两个“陷阱”都要防。
最近和基层扶贫干部聊天,得知现在基层有个新动向:贫困户享受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有的贫困户干脆“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非贫困户心里越来越不平衡,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苗头。对于下一步扶贫工作,特别是对如期脱贫摘帽问题不大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是要继续加力攻坚,还是“适可而止”,基层干部思想不统一。
专家提出,在脱贫攻坚中出现的贫困群众坐等帮扶,缺乏内生动力的情况,是种“福利陷阱”现象。笔者认为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新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中央多次强调,贫困地区要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局工作,对于贫困户要加大扶持,但不能吊高胃口。然而,一些地方过多强调了扶贫资源瞄准扶贫对象,而对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上,更多采取给钱给物这种简单的方式,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能有效调动扶贫对象积极性的工作方法,反而弃之不用。有的贫困地区统筹工作做得不够好,主攻贫困村、贫困户,对非贫困村的贫困户帮扶不够,对非贫困户的民生关切回应不够,引发了不同群体之间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不和谐。
对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方法,学会弹钢琴,教育引导非贫困户不患红眼病、好生活主要靠自己创的同时,更好统筹扶贫与发展、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关系。扶贫工作要改进帮扶方式,更好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干劲和决心,从而实现更稳定、更高质量的脱贫。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福利陷阱”不能成为这个时候脱贫攻坚“适可而止”的理由。近些年,大量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返贫不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扶贫对象脱贫基础脆弱、脱贫质量不高,稍遇家庭成员生病上学、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变故,就重新返贫。因此,脱贫攻坚既要跳离“福利陷阱”,更要跳离“返贫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