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让疲劳的土地喘口气

发稿时间:2017-09-29 00: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据河北省农业厅消息,2017年度,河北省休耕面积将扩大到200万亩,实施范围涉及地下水超采区的廊坊、保定、衡水、沧州、邢台、邯郸市的51个县(市、区)。

  河北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资料显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07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赶不上中东和北非。由于多年严重超采,已形成7个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河北省将两年三熟的作物变更为一年两熟,一季小麦,一季玉米。而为了满足工农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从上世纪90年代起,河北开始超采地下水,年均超采50多亿立方米,已累计超采1500亿立方米,面积达6.7万平方公里,超采量和超采区面积均为全国的1/3,是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如果这样持续下去的话,再过四五十年,河北将面临没有地下水可用的现实。同时,对周边地区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节水迫在眉睫!“河北的节水空间很大,农业用水占了70%,从农业生产环节节水是最有效解决水危机的办法。休耕,就是节水立竿见影的措施之一。”河北省农业厅专家告诉记者。

  抓试点:连续4年积累经验

  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河北省紧紧抓住国家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机遇,已先后在100多万亩农田开展了季节性休耕试点。

  为继续实施地下水漏斗区耕地季节性休耕,减少农田用水,使耕地休养生息、恢复地力,加快形成制度化的组织方式、技术模式、政策框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出《河北省2017年度季节性休耕实施方案》,要求实施自然休耕、生态休耕。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季节性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集成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河北省努力在农业理念创新、技术模式创新、投入产出效益模式创新、补贴机制创新、以遥感技术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

  从技术层面讲,实行“一季休耕、一季种植”,将主要依靠抽取地下水灌溉的冬小麦种植面积适当压减,只种植雨热同季的玉米、油料作物和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等作物,减少地下水用量。季节性休耕期间引导农民种植二月兰、油菜等绿肥作物,不抽取地下水浇灌,不收获,下茬作物种植前直接翻耕入田,减少地表裸露,培肥地力。沧州等地已经开展了利用休耕季节推广绿肥作物种植的探索,除了二月兰,他们种植的绿肥植物还有黑麦草、冬油菜等,这既解决了冬春季节地表裸露,容易引发扬尘天气的问题,又能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河北省农科院测定的结果显示,种植二月兰5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0.3个百分点,减少化肥使用20%-30%,后茬作物增产15%-20%。

  为把工作落到实处,河北省在休耕地区实施县级自验、市级验收、省级考核。制定时间表,层层抓落实。2018年1月-5月,将全力落实季节性休耕地保护措施,防止弃耕、废耕、破坏耕地等发生。经验收、考核,对完成季节性休耕的种植户予以补贴。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