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cunguan@qq.com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南水北调重构我国水资源格局

http://www.youth.cn 2017-10-10 09:45:00 中国青年网

  如果说水是维持工业、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血液,那么,水系就是大地上导引水流的脉络。南水北调工程重构我国水系,把长江水引向黄淮海等严重缺水的华北地区,解决了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问题,让北方1.1亿居民喝上甘甜的长江水,长期超采的地下水水位也缓慢回升。沿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形成的两条绿色生态长廊把长江和黄河连接起来,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一道壮美的景观,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华丽篇章。

  改善水资源配置格局

  密云水库是北京最大的水库,南水北调通水3年来,北京以长江水置换密云水库水,向水库总计输水3.2亿立方米,2000年以来水库蓄水量首次突破19亿立方米,水位达到144米,距离1994年9月16日最高水位153.98米不到十米。

  北京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末端,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最早建成、最早发挥效益的城市。早在2008年9月,冀水抵京,南水北调成为北京安全供水新的生命线。2014年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长江水成了北京的主力水源,占北京城区日供水量的73%。天津是另一个受益南水北调的城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以及滨海新区等14个行政区市民用上了长江水。河南37个市县与河北80个市县也都用上了长江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我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黄淮海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调水量最大、工程实施难度最高的调水工程,被规划为东、中、西三线,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向北方地区调水,构筑起“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格局,改善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东线工程已于2013年11月15日通水,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通水。截至今年9月13日,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华北地区输水96亿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5310万人。

  现在,长江已经成为京津冀等华北地区赖以生存的新的“母亲河”。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北京、天津等受水区6省市地下水水位均不同程度上升,地下水生态恶化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北京多年来超采严重的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2017年4月,平原区地下水埋深比2016年同期回升0.36米。天津市加快了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地下水水源转换工作,使地下水位累计回升0.17米。河南、河北等地地下水水位也不同程度有所回升。

  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在南水北调中线终点北京团城湖,一江清水经水闸缓缓进入湖中。团城湖水渠两侧树木葱茏,与颐和园等景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而且是一项大范围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从陶岔渠首到京津大地远距离调水,成败在水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全长1432公里,基本都是明渠。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各地加强干渠两侧生态环境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防护林建设长度634公里。据了解,北京正在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绿色廊道建设,在不远的将来,将建成一条从中心城六里桥至房山云居寺近130公里的绿色骑行通道,并将青龙湖、长沟湿地、碧水公园、云居寺等多个旅游景点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景观区。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后,在保障居民生活和城市工业用水、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应急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综合效益,为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编辑:潘倩倩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