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创业创新:“双创”潮涌乡土大地
发稿时间:2017-10-10 09:14:00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双创”潮涌乡土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创业创新成就综述
在四川巴州区大茅坪镇土地垭村的得子山,年过50岁的李爱明从生意人当上创业农民已有6年。从农业“门外汉”到熟练掌握种植技术,在乡镇政府、农技站的支持下,李爱明的悉心经营把得子山打造成了一个集核桃种植、生态水产养殖、特优水果种植、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在她的带动下,先后有7家产业园落户于土地垭村。“他们的创业,改变了得子山的面貌,提高了周边贫困户的收入……”村党支部书记李晓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工创业创新作为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部署,在培育创新人才、解决农村“三空”难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是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的动力来源。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这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作用不可低估,规模还将壮大,是巨大的发展红利,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多元化、领域广、起点高农民返乡创业创新风生水起
目前,在700万各类返乡下乡人员中,农民工占480万,科技人员130万,创办了300多万家农村中小微企业和200万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这其中既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也有城镇户籍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居民等下乡人员,还有农村能人和农村青年等本乡人员,双创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在创业领域方面,据农业部抽样分析,80%的创业人员选择了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创业领域逐步覆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经营、特色工艺产业等,创办的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并呈现出融合互动、竞相发展的趋势。
今年刚过30岁的赵红松是内蒙古海拉尔垦区上库力农场土生土长的农垦人。2009年,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的他踌躇满志地回到家乡养野猪。随着养殖成本越来越高,赵红松开始思考把旅游和养殖结合起来做,让游客体验到美景美味的同时,把当地优质的农副产品卖出去。
2015年,赵红松的撒欢牧场特色线路在阿里旅行正式上线。凭借自己在旅游行业摸索多年的丰富经验,2017年夏季,共有1.5万游客慕名而来,撒欢牧场迎来了草原游的高潮期,赵红松也带领当地农牧民销售羊肉、烤饼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200万元。
在这些返乡创业主体中,像赵红松一样专业化的人才越来越多,农民创业创新逐渐呈现高起点的发展趋势。创业主体素质更高,抱团创业更多,管理方式更新,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并且融入到当地的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去。据统计,目前有54.3%的返乡创业者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了解信息、政策法规并进行营销推广。
强政策、建机制、抓服务培育创业创新主体渐成气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把农村创业创新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各级农业部门发挥好牵头作用,协调推动政策落实,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创业创新主体,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促进农村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贵州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统计显示,2014年在外务工农民工达829.71万人。2015年,贵州省印发了《“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在顺应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引导和带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拓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空间。计划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135.51万人次、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15.05万人。2016年贵州省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3245元,年收入约38940元,以“四口之家、一人务工”的标准测算,年人均收入9735元,远远超出2016年脱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