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青海班彦村:易地搬迁斩穷根产业兴旺共小康

发稿时间:2017-10-12 00: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129户易地搬迁户建造的房屋都是统一标准,三室一厅一厨80平方米,院内一个厕所和预留空地。说起新房花费,吕有金不停地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房子的造价8.4万元,要是算上征地、配套设施等费用,差不多近20万元,可自己只用出4000元,其他都是国家出;装修、买家具需要两万多左右;修建地窖、杂物间需要1万元,全部活儿都是自己和儿子干,节省不少的人工费。

  对于今后的日子,吕有金早早就做好了规划。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爱人主要负责在家带孙娃,儿子等明年学成了挖掘机技术就和儿媳妇一起出去打工。而自己不仅要把家里10多亩地继续种好,保证家里的口粮,还要利用村里为贫困户统一盖的猪舍发展养殖。吕有金说:“这几年养猪的行情不错,一年养个十来头,挣几万块钱应该不成问题。”

  选准产业,誓与贫困斗到底

  “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结合村里的实际,尊重群众的意愿,班彦村制定了村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贫困户产业实施方案,确定了八眉猪养殖、资产收益、技能培训等一系列脱贫措施,为贫困群众增收拓宽了渠道。

  今年5月,45岁的赵万录凭着以前学到的本事,租了一间新村旁边的门面房,开起了一家小饭馆。“现在生意不错,每天能卖个三四百块钱,从开业到现在,纯利润差不多有5000多元。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父母,多好。”赵万录说,“日子好了,要是能娶上媳妇儿,老父母的心愿就了了。”

  新村旁边的门面房一共有10间,其中两间留作了村里农村电商的用房,剩余的8间全部租给了村里最贫困的8户群众。村党支部书记李成英告诉记者,每间铺面的年租金是3000元,算下来每天才8块多,就是为了让贫困群众能从中得到实惠。收到的租金将留在村委会用于村里的发展。

  像赵万录一样有点儿小技能、小手艺的村里有不少人。要不是因为以前住在山上,各方面条件都不好,这些人应该早早就脱贫奔小康了。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搬到新村后,县里文化局专门为村里妇女办了刺绣培训班,鼓励大家通过自己努力勤劳致富,定期给她们下订单,并定价回收绣品。驻村第一书记赵成生告诉记者,村里要把刺绣产业做大做强,做成村里的特色产业,成立刺绣盘绣合作社,建造一个集刺绣盘绣文化、产品展示、加工于一体的园区。

  开餐馆、开小卖铺、刺绣、养猪,新村里搞起的产业一片红火,村里人也都忙得不亦乐乎。新村在忙,老村也不能闲着,村里决定在那边建设一个养驴场,流转土地规模种草。只要选准了产业,群众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没有赶不走的贫困。

  牢记嘱托,心念党恩跟党走

  从高处俯瞰班彦村,就像是一颗镶嵌在绿树丛中的红宝石。一年多来,班彦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新村建设“注重农户房屋安全实用、公共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民族特色突出”,班彦新村正在发出夺目的光彩。

  为了纪念这份真情,村里群众将总书记来考察时的合照精心装裱后,摆在了客厅最醒目的位置上。一些村民还将总书记赠送的被褥毛毯珍藏在衣柜里,一直都舍不得拿出来用;为了纪念这份真情,今年8月23日,村里还举办了“喜迎十九大·感恩跟党走”习总书记视察班彦新村一周年群众纪念活动,载歌载舞,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

  赵生成说:“总书记的叮嘱犹在耳边。我们深深体会到,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向全世界作出的承诺,我们基层干部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总书记的指示不折不扣抓落实,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记者 郜晋亮)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