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cunguan@qq.com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新时期做好扶贫报道的几点思考

http://www.youth.cn 2017-10-31 13:30:00 中国青年网

  李朝民

  今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脱贫攻坚新阶段,我国媒体如何继续发挥新闻扶贫作用?记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扶贫报道?未来的扶贫报道重点有哪些?扶贫报道需要把握哪些原则?笔者结合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谈几点体会。

  我的蹲点故事

  每一名记者,都是有故事的人。但我的故事,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更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为了客观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式反贫困”行动,中宣部组织实施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农民日报社选派4名编辑记者,分赴4个省的4个村庄,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

  我蹲点在湖南省邵阳县郦家坪镇罗汉村,全村3150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368人。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交流情感,体察农情,记录精准扶贫的时代律动。同时,我还积极开展新闻扶贫活动,帮助罗汉村解决了一些发展难题。此次驻村调研采访不仅蹲出了感觉、驻出了感情,还采写了《光棍汉脱贫记》《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等多篇带有泥土气息的报道,讲述了乡亲们坚忍不拔的脱贫故事。

  在我到罗汉村之前,连邵阳县的主要领导都很少去过。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记者,但我的到来,乡亲们却倍感亲切。他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是中央派下来的人。面对群众对我的高看,我惟有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我时常提醒自己,绝不能给党和政府抹黑!我虽然住在老乡家里,但食宿费用自理。一个月来,我与村民在同一块田里劳作、同一个锅里吃饭、同一个屋檐下谈心,同看乡野美景、同听蛙声鸡啼,慢慢走近了乡村深处,走进了乡亲心里,与乡土贴得更近了、与百姓的心连得更紧了。乡亲们纷纷由衷感慨:“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封感谢信的事儿。5月22日,中宣部给我们每位驻村调研采访记者发了一封慰问信。农民日报社党委对此信高度重视,5月23日上午一大早就把慰问信转发给4位驻村记者。慰问信中有两句话引起我的注意:代向山村里的父老乡亲问好!祝愿他们家家户户早日过上好日子!当日下午,我在新一届罗汉村“两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转达了中宣部对父老乡亲的慰问和祝福。罗汉村“两委”和三千父老乡亲,无不振奋、无不感谢。为表达感谢之情,罗汉村“两委”挥毫泼墨给中宣部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信主要内容是:介绍了罗汉村的精准扶贫情况、对驻村调研采访记者给予高度肯定、期盼中宣部今后能多搞些这样赢民心的蹲点调研活动。感谢信表态说:“我们一定会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实现整村脱贫。”

  这封感谢信很耐人寻味。类似这样走心的事儿,还有不少,比如我帮他们浇西瓜、放羊、割油菜,干一些简单的农活儿,淳朴的乡亲们便用加个菜这样实在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体贴和关心。我是北方人,吃面食居多,老乡们变着花样做给我吃,比如饺子、面条、馒头等。

  “崇农立言、惟仁求真”是农民日报社的宗旨。我们整天与农民打交道,一年到头几乎都在践行“走转改”活动。应当说,我们对农民还是比较了解的。编辑记者惟有了解农民,才能对农民有一颗赤子之心,才能自觉“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经过驻村调研采访,我的第一个收获就是锻炼了党性,淬炼了工作作风,对国情农情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视角。

编辑:张小舵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