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发稿时间:2018-01-01 00: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远处天空白云点点,近处人们喜气洋洋,在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官滩村的文化活动广场上,村民观看着动感十足的广场舞表演,不时地鼓掌叫好。

  “早晚都可以跳舞,现在不管是耍扑克,还是打球都有专门的场所,还有老年餐厅,我们都觉得挺好!”官滩村村民冯树芳在跳完广场舞后,与人闲聊,难掩内心喜悦。

  盐池县花马池镇苏步井村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经成为村民农闲时聚集的欢乐大本营。这个看似普通的文化服务中心,小小的一方天地,却设施齐全,村民想要的文化休闲和娱乐功能一样也不缺。几个老人在一楼下棋,还有几个年轻人在打乒乓球,在二楼的图书室里,十几个村民正对读书和看报的内容津津乐道。

  只有解决精神的贫困,才能真正拔掉穷根。短短两个月,宁夏大力实施的文化扶贫工程,在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自治区覆盖后,已经收到了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文化服务的实效。

  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图书阅览室……2017年3月,参照中宣部“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七个一”的标准,宁夏启动了贫困地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暨文化扶贫工程。

  如今,历时近一年的“歼灭战”,覆盖宁夏9个贫困县区的606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高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的工程建设目标。

  如何做到文化精准扶贫?宁夏有自己的思路。那就是对接群众文化需求,采取免费开放的形式,“种”“帮”结合树立自己的品牌,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各个扶贫县区,不仅有“乡村大舞台”“送欢乐下基层”这样的活动和文化惠民品牌,还有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建立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地处宁夏隆德县的新和村,村里有20余年历史的秦腔剧团正在表演秦腔唱段。而在戏台北面,久负盛名的高台马社火正在表演,观看的村民和游客将表演团围得水泄不通。村民给游客介绍说,村里还有一年一度盛大篝火晚会,有5000人参加,场面那叫一个壮观!

  新和村是有名的文化村,这里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村民的精神需求,秦腔剧团结合独特的马社火展演、器乐演奏、歌舞、小品、相声为辅的文艺团队,更成为该村旅游产业的“亮点”。

  随着文化投入的加大、文化活动的丰富,在宁夏,民间刺绣、剪纸、泥塑、砖雕、石雕、书画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产业逐步兴起,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大家现在都有的忙了!”宁夏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由于村民大都是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而来,残疾人比例较高,过去,这里一直是深度贫困地区。

  2017年2月开始,在宁夏刺绣技艺非遗传承人赵秀兰带领和传授下,红寺堡镇菊花台等3个村的妇女都被发动起来,集中培训学习刺绣技艺。“她们收入高的每月能有3000元,少的也能利用农闲时间挣几百块补贴家用。”赵秀兰说。现在,刺绣这门传统手艺已成为宁夏农村妇女增收的重要渠道。

  脱贫攻坚工作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脱贫步伐大大加快。宁夏把“文化扶贫惠民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一条文化扶贫、文化脱贫的“宁夏路径”。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文化服务中心项目中,宁夏各县区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整理和培育地方特色民间文化,现在,“一村一品”建设成果如同一张张照片陈列在百姓眼前。

  在泾源县,结合旅游驿站对旅游沿线50公里长廊新建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开发,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原州区、隆德县,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依据村民喜欢看戏、唱戏的特点,筹措资金建成乡村戏楼和乡村大舞台;在红寺堡区,文化服务中心和周围民居庭院风格融为一体,彰显“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移民文化主题。

  共享文化成果,使贫困群众进一步增强了脱贫斗志、脱贫勇气、脱贫信心。记者了解到,2017年,除了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宁夏还完成了100个农民文化大院建设工程,让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记者 张国凤)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