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cunguan@qq.com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种粮大户为何不愿种优质粮 卖不出去还是不赚钱?

http://www.youth.cn 2018-01-07 17:33:00 中国青年网

  1 一忧市场主体是否收购

  “有没有大米加工企业愿意收?市场销售情况怎么样?”流转了约5000亩土地的江苏盐城阜宁县种植大户王刚在考虑是否种植优质稻时的最大顾虑。优质稻的销售没有保障,让他不敢轻易试水。王刚所在的阜宁县,规模较大的县粮油商贸公司就不愿意收购优质稻,其总经理周铁告诉记者,包括有机稻在内的优质稻在本地市场消费量不大,卖不到量,少有大米加工企业来收。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优质稻谷和大米需求量巨大,进口量不断增加,2017年9月份我国进口稻谷和大米3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7.9%;2017年1月到9月期间累计为298万吨,同比增加16.3%。但是,周铁指出,盐城当地工薪阶层购买优质稻米的不多,“市场品牌还有待培育”。

  为鼓励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加大优质粮食供给,2017年10月,国家粮食局正式启动“优质粮食工程”,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把全国产粮大县的粮食优质品率提高30%左右。

  部分地区大米加工企业愿意多收购优质稻,但当地对优质水稻市场消化量小,限制了优质粮的收购量。江苏淮安洪泽正丰米业有限公司2017年只收购了1000吨优质稻谷南粳9108,“在这个区间内,每斤高出一毛钱都能接受,但一旦超过这个数值,就不敢收了,市场没法消化了。”公司总经理胡廷志告诉本刊记者。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粮食局副局长章长勇告诉本刊记者,优质稻市场盘子有多大,市场收购主体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大户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安徽滁州市来安金弘安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顺成观察市场发现,大户本身愿意种优质粮,但往往由于销路不畅而“弃优种常”,销路不畅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销售主体,“即便大户的稻谷很优良,但如果面对的是不主打品牌的普通米厂,也会面临拒收的结果”。

  2 二忧优质不能优价

  “主要是经济效益差。”徐玉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田租700元,收割旋耕140元,种子农药180元,插秧260元,杂工50元,水电费50元,总成本在1400元左右。正常年景下,水稻亩产在1300斤左右,每亩净收益300元左右,且比较稳定;而如果种植优质稻,亩产少了300斤左右,每斤仅高出大约6分钱,还需要更严格的管理,“经济效益比普通稻没有提升,甚至在下降”。

  记者调研发现,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之下,部分大户最顾虑优质稻的价格,市场供求对优粮优价的决定性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对部分大户和大米加工企业而言,优质稻价格还没达到合理水平,和普通稻的价差并没有拉开,种普通稻以求稳成了部分大户的普遍心态,他们表示:“较之普通稻,优质稻价格每斤高出1毛钱才考虑种植”。

  滁州市全椒县种粮大户费平承包了1000多亩地,曾经种植过优质稻谷,亩产较之普通稻低了300斤左右,但价钱比普通稻只高了5分钱左右,算下来不划算,“不愿意再种(优质稻)了。”他对记者说。

  “优质稻的价格应该更高些。”在江苏盐城禾丰粮油储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学猛看来,优质稻应该有好价格,如果和普通稻价格拉不开势必影响大户种植积极性。

  大户们告诉记者,目前的稻谷最低收购价中的一些收储指标,比如杂质、水分含量,和水稻是否优质是不挂钩的,“种好种孬一个价。”

  在目前稻米最低价收购还没深入改革的框架下,大户追求产量的提升,不在乎品质的提高,这在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程国强看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大户在优质稻和普通稻之间反复权衡后的结果。”

  但在陈顺成看来,优质稻亩产在800斤左右,普通稻是1200斤,二者差400斤,按2017年安徽省水稻最低收购价来计算,一亩地相差500元左右;相当于每斤优质稻接近2元,比普通稻高6毛钱左右。“一般不做品牌的大米加工厂觉得不划算,只能按每斤高出三到五分钱来收购。”陈顺成说,这就导致了在部分大户眼中,“优粮不优价”,从而不愿意种植优质稻。

  3 改革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是关键

  要“优粮优价”,当务之急是改革最低收购价政策,程国强分析指出,“把保障农民增收的功能从中剥离出来,回归政策设计的托底初衷,让优质粮食的价格由市场供需来决定”,否则最低收购价变成最高价,普通稻成本太高,客观上造成优质粮食价格的空间也有限,形成价格天花板。

  程国强进一步指出,目前在最低收购价的支撑下,市场供给相对充裕,下游加工企业在塑造品牌、建立供应链方面由于原料成本高、“稻强米弱”等原因面临很多困难,在塑造品牌、打造产业链方面内在动能不足。

  部分专家、大户、大米加工企业和基层粮食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大户种植优质粮的关键在于和相关大米加工厂合作,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发展订单农业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拥有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和被认可的品牌,可以拉开优质稻和普通稻的价差,有效解决大米加工企业“稻强米弱”现象。

  “提前定好种什么品种、给什么价格。”种植户夏正文觉得订单模式“保险”,减少了市场风险对大户可能造成的冲击。夏正文希望有企业与他签订订单,对优质稻需要满足的环保、安全等条件,他也信心十足,“如果有企业签订订单,我就种,并能种好。”

  订单农业是大户种植优质粮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李国祥看来,要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比如弱筋小麦籽粒软质、蛋白质含量低,适合生产饼干,但我国优质弱筋小麦还不足,大户如果专种弱筋小麦,一定要有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等来保障,不然弱筋变成了劣势。

  最后,要因地制宜打造优质粮食品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以五常大米为代表的优质区域稻米品牌发展之路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作为个体的大户没有能力,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来主导,引导大户“种良种”、“种得好”;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把利润留给优质粮种植大户,让其获得合理的利润。

编辑:潘倩倩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