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大道”脱贫有“门道”
发稿时间:2018-02-26 00: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2月20日,农历大年初五,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代庄村,年近半百的贫困户季怀忠感叹:“俺受穷了半辈子,今年才算是过了个体面年。以前,一场车祸让俺对过日子失去了盼头,无所事事,出门也抬不起头来。这几年,扶贫干部和合作社帮俺种大棚,俺家去年收入7万多元。过年了,咱出门腰杆子硬了,亲戚朋友也愿意上门了。”
从原先“因懒而穷”,到现在“用劳动换得体面”,在山东,2016年以来有135万贫困人口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占脱贫人口总数的58.4%。
记者在山东采访发现,扶贫先扶志,把精神扶贫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已成为全省上下的普遍行动。省委副秘书长、农工办主任、扶贫办主任时培伟介绍,山东明确“破除‘等靠要’思想是脱贫攻坚‘第一仗’”的工作思路,在实践中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明行动相结合,解决了贫困户“不想干、不会干、没想法、无门路、无依靠”等问题,让贫困群众“心中有‘大道’、脱贫有‘门道’”,补齐了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精神短板。
从“不想干”到“我要干”,全力破除贫困户的“精神痼疾”
“这些年,有外出打工的,有发展产业的,日子普遍都好过了。现在的贫困户,除了特定原因导致的老弱病残群体外,有不少是因为思想落后、精神贫乏,用农村话说是‘懒馋憨’。而且,多年的帮扶还让他们多数有‘等靠要’思想。”在菏泽市成武县白浮图镇徐官庄村,干了1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徐永刚这样解读贫困户的“精神痼疾”。
菏泽市委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蔡维超说,很多贫困户“没想法、缺激情”,不少地方“干部干、群众看,坐等政府送小康”,这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拦路虎”。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
怎么破除?山东的做法是,一用沂蒙精神提振精气神,二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感化激励。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临沂市委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熊长远介绍,临沂市把沂蒙精神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红色引擎,沂蒙精神春风化雨般的传播,让不少贫困户汗颜。“我们的父辈拥军支前,现在让我吃喝全靠政府,这不是打我的脸吗?”蒙阴县贫困户徐美凤说出了大伙儿的心里话。
喊破嗓子,不如树个样子。在成武县,村村立起了“四德榜”,村里的勤劳致富、孝老敬亲等模范和事迹,写得详实明白,奉养老人的柴米油盐和“孝德基金”,记录得清清楚楚。在鄄城县,57岁的臧章建曾是出了名的懒汉,现在则开起了豆腐坊,成为“脱贫明星”,并且经常为贫困群众“现身说法”。
从“不会干”到“带头干”,多措并举让贫困户“脱贫有道”
从“在家等靠要”到“镇上开门市”,不到两年时间,鄄城县董口镇贫困户卞进姜的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2016年临过年,镇上的干部到家来,俺照例等着他们给钱给物。没想到,他们问俺会啥手艺吗?俺就说曾经干过鞋匠。”
很快,镇里为卞进姜送来了缝纫机和上鞋机,又在好位置为他安排了一个摊位。看到希望的卞进姜一改懒散作风,用心经营起自己的鞋摊,生意越做越好。后来,卞进姜就在镇上开了门市,兼做起了小家电生意。
据省扶贫办综合组组长段培奎介绍,破除了贫困户“不想干”的精神痼疾,还面临“不会干、没想法、无门路”等现实困难。对此,山东整合资金、设备、信贷、技术、土地、培训、就业、托管、股份等扶贫举措,针对贫困户特点,按照“一户一案、一人一法”的策略,制订针对性的脱贫举措。
采访发现,山东的贫困户只要想干,就能找到脱贫门路。有劳动能力的,想发展产业,资金、技术、信贷支持都有,还有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带着闯市场;劳动能力差点儿的,几乎村村都有农业园区、扶贫车间等,家门口就能就业;再差点儿的,还有公益岗位、托管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据统计,2016年以来,山东共发展种养加和电商、旅游等产业扶贫项目17642个,总投资67.07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02.81万人次。
从“穷惯了”到“有滋味”,双重丰收让贫困户“活出尊严”
春节期间,在齐鲁大地采访脱贫攻坚工作,最大的感受是贫困群众不但收入有保障,还特别有精气神儿。“以前咱是穷惯了,就破罐子破摔,爱咋咋的。现在,手里头宽裕了,日子有奔头了,俺一家人都鼓足了劲,要活出个样儿来。”兰陵县金陵镇西大埠村贫困户刘化山说出了心里话。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慕日升说,村里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一起抓,抓贫困群众脱贫的同时,着力改善村里基础条件,推动村庄变美、村风和谐。现在,村内外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大不一样。以前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现在是“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的样板村。
据介绍,山东瞄准“精神短板”发力脱贫攻坚,除了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原则,还在推进过程中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明行动等结合,全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并提升乡风文明水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让贫困群众物质精神双丰收,活出体面,活出尊严。
如今,文体广场、道德讲堂、村规民约、善行义举四德榜等文明阵地,已遍布山东各地;红白理事会、孝善养老理事会、扶贫理事会等组织活跃乡间;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厚养薄葬、诚信爱人等文明新风扑面而至。
“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美丽乡村的日新月异,文明行动的春风化雨,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贫困群众。”段培奎说,“这样,贫困群众既有获得感,更有幸福感,共奔小康路上才不会掉队。”(记者 吕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