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积极农业绿色发展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发稿时间:2018-03-14 09:36:00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绘就绿色乡村的大美画卷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加强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五年来,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神州大地山清水秀,乡野田畴绿意盎然。
走绿色发展之路,绘乡村大美画卷,要从哪些方面着力,一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怎样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代表委员们既肯定五年来的成就,也围绕着这些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科技创新:支撑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必须有科技的支撑。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尤其是粮食种植,需要品种的升级换代来实现绿色增产增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说,要选育更高效利用光温水肥等资源的新品种,还要充分考虑到新品种的品质指标,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优质品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从当年的6000亿斤达到今天的1.2万亿斤,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超过56%。“良种的增产作用是第一位。”3月5日,在两会“部长通道”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化肥对粮食的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能说粮食丰收是化肥“喂”出来的。
从“十三五”开始,农业部大力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效果明显。为支撑该行动,国家启动了重大科研专项,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说:“要继续在新型肥料研究上下功夫,比如缓控施肥、生物肥料等。绿色发展对农药的开发也提出了新要求,研究高效低毒新型农药成为重要课题。此外,在农作物生长期间,什么时候用化肥,什么时候用农药,怎么用最小的量解决问题、满足作物需求,也需要持续研究。”
关于减肥增效科技成果的转化体制,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建议,应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肥料和农业装备企业的产业化能力、技术推广部门的示范推广能力,让产学研用紧密合作。还要促进肥料企业与农业装备企业的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建立起联合推广机制,形成耕作模式与肥料产品配套的统一体系。
治理创新: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需求
“对于不同地区的乡村,它们的绿色发展也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来做规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说,“东北地区如何绿色发展,城郊地区怎么办,生态脆弱区走什么路,都要有所区别。不能因为某一个模式很好,就机械地推广到所有地方。”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各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制订方案、编制规划、强化保障,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但仍然存在着重建设、轻管护,重设施、轻运行的情况。”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市长陈训华说,应对村一级公共运行机制进行稳定投入,在卫生保洁、绿化养护、设施维护等方面探索长效机制。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丁西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善红建议,除了中央财政增加投入外,还应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探索垃圾的循环再利用机制,将垃圾变成资源,并形成产业化。
代表委员们针对土壤污染防治也提出了建议,要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进度,并依法制定出台相关标准和配套措施,同时,应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快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
产业创新:实现绿色富民的有机统一
“绿色是一个理念,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产业。”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说:“过去农业只是提供吃的就行了,现在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在绿色富民上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潜力也非常大。”
以美丽乡村激活美丽经济,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不仅助推农村面貌提升,还可以助推农业产业提档和农民收入提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建议,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只靠政府投入,需要社会资本参与,将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一部分转移给社会资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引进项目“占山圈地”的情况,实现项目与属地村庄共同发展的目的。
“乡村旅游不能一拥而上,要抓好特色、挖掘好资源。”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武义县柳城畲族镇青坑村委会主任俞学文说:“如果本地有周边不具有的资源、景色,就可以搞乡村旅游,还可以采用现有的规模化基地如茶园、果林等辅以季节性休闲旅游增加收入。”
像浙江这样的发达地区,已基本告别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而许多贫困地区不能走、也没有条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怒江州的特点是生态良好但脆弱敏感、资源富集但深度贫困。”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长李文辉说,生态美是保障、百姓富是目标,深度贫困地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主要工作是发展好绿色产业,把林下经济、生态产业等做强做大,为脱贫致富提供持久绿色动能。(记者李国龙 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