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三农时评:“悬崖村”摆脱深度贫困令人振奋

发稿时间:2018-03-24 10:51:00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实现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的治本之策当然还是产业扶贫。然而,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却需要内在和外在两个能量场。内在能量场是根本,即培育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外在能量场是基础,包括政府投入、社会各界参与等。而“悬崖村”脱贫,恰恰是两个能量场更好结合,通过外在更好激活内在的结果。

  曾经,一组孩子徒手攀爬悬崖的照片令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悬崖村”广为人知,令人近乎绝望的贫穷让公众对村民格外牵肠。如今,不到两年时间,这里旧貌换新颜:建起索道,几吨重的山货不到一小时就能运到山脚;开通网络,不少青年当起了“网红”,借助视频直播销售特产、展示乡土风貌;开发旅游,工商资本进入,村民搞起农家乐,专门体验峡谷风情的游客一批接一批……村民们钱袋子鼓了,与外界交流多了,生活陋习改变了,笑容也更舒心了,一派新气象,点燃了这里的新希望。

  “悬崖村”的脱贫故事,无疑为我们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振了士气,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在环境极度恶劣、交通极度不便条件下,没有采取易地搬迁而就地实现脱贫的个案,更是因为它为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脱贫提供了样本。

  当前,我国脱贫事业正处在攻坚拔寨、啃硬骨头、涉深水区的冲刺阶段,一方面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另一方面要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从前者看,我国类似于“悬崖村”的深度贫困地区依然不在少数,这些地区之所以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既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更主要的则是内生动力不足因素的制约。针对深度贫困,有的地方采取易地搬迁的政策,虽然也能取得一定成效,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也不是所有村民都希望搬迁,不是所有“悬崖村”都适合搬迁,如何让他们就地致富,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后者看,虽然我国5年来累计减贫6853万人,消除绝对贫困人口2/3以上,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脱贫成绩举世瞩目,但是如何更好地提高脱贫质量,如何建立起脱贫的长效机制,依然是一块需要啃下来的硬骨头。尤其在深度贫困地区,本身发展生产的条件就先天不足,摆脱贫困的信心就相对低迷,也就更加不能单纯依靠政策性“输血”,更加需要在脱贫的可持续上多花心思,不能让“实惠”一走就“破锅”。

  实现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的治本之策当然还是产业扶贫。然而,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却需要内在和外在两个能量场。内在能量场是根本,即培育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外在能量场是基础,包括政府投入、社会各界参与等。而“悬崖村”脱贫,恰恰是两个能量场更好结合,通过外在更好激活内在的结果。

  “悬崖村”脱贫的宝贵经验在于:政府搭建现代化平台,贫困户自力更生,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这条供其他深度贫困地区借鉴的经验,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政府加强科学谋划,为“造血式”扶贫创造良好条件。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利用PPP模式、引进社会公益组织援助等方式,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其二,注入现代化要素,比如搭建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撬动贫困户增收渠道的多样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价值。其三,引进工商资本,合理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并完善其与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勤劳工作、走出贫困。

  贫困户自力更生,积极利用要素资源发展产业。其一,转变思想观念。狠刹一味“等、靠、要”的“懒汉”思想,靠自己的双手实现富裕。其二,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产业。深度贫困地区往往开发程度较低,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好,适合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和休闲农业,因此,贫困户如果产业选择得当,发展产业的增值效率往往高于一般地区。其三,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生产要素。借助政府搭建的互联网等平台,开展农产品销售、休闲农业推介、农业技术学习、对外交流等等,将“死”要素变为自己脱贫致富的“活”本领。

  当然,“悬崖村”有其特殊性,借鉴其脱贫经验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还是要基于本地实际,多些政策创新,多些实事求是,多些长效机制,栽下适合本地土壤的“种子”,才能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让贫困群众真正丢下贫穷的包袱,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驰而不息。(刘振远)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