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乡村追梦人
毛珍娟:于“无声”处耕繁花

发稿时间:2025-07-05 10:13:00 来源: 农民日报

  还未走上讲台,毛珍娟便已紧张。从前,都是别人替她问答,这回她得亲自上阵,为了给自己释压,她轻拍胸口,不断往外吁气。这是近日在浙江农艺师学院首届“丰禾奖”创意大赛决赛举行中的一幕,决赛分为创新模式和创新生产两条赛道。下半场,毛珍娟率先登场。一开口,大家就察觉这位选手有点不一样。

  毛珍娟是浙江省江山市珍娟家庭农场的主理人,48岁的她从小就因生病,导致听力较弱,30岁那年彻底失去听觉,平常与人交流,只能靠对方先写在纸上,她再开口说话,渐渐愈发口齿不清。这回比赛,毛珍娟带来的是一款茶枯洗发饼,将油茶籽榨完之后的残渣变废为宝。这虽并非本业,她却做得有声有色。

  比赛现场,毛珍娟的讲述略显磕巴,但透过大屏幕,并不影响大家对其创意的理解,也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随之便有了这次不同寻常的采访形式。据她讲述,创业路始于2013年,在那此前,中专文凭的她做过会计,当过质管员,彻底失聪后,婚姻出现变故。在人生的最低谷,毛珍娟揣着仅有的3万元积蓄,回到老家江山市清湖街道贺仓村,从4头羔羊开始重燃生活希望。

  尽管从小长在农村,可毛珍娟并不懂农活,更不知如何养羊,割草、打针、清粪、取奶,样样都得从头学、亲手干。身体累都是次要的,父母的反对、邻里的议论,让她备感压力,可别无他法,咬紧牙关往前走是唯一的选择。令人欣慰的是,这份努力最终赢得了回报与认可。3年后,在江山市残联、妇联和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联合帮助下,毛珍娟租下35亩场地,变“小打小闹”为适度规模经营,总算站稳了脚跟。

  打开手机相册,毛珍娟向记者介绍起农场的模样。“这里是羊舍,拢共100多头母羊,每天可产200多瓶奶;那边山坡,种有猕猴桃和山茶树,恰好园内小循环,羊粪成了绝配农家肥,周边收来的秸秆做饲料。规模不大,却别有洞天,农场小道两旁种满果树,前些年还种下大片玫瑰,既装点了风景,又可供采花和制作精油。”她说。

  毛珍娟头脑活络,经营上稳扎稳打,没有随着农场的持续经营扩大发展,但也爱搞搞小试验。且说这次参赛带来的产品,就是无心插柳的成果,照着父母辈口口相传的老方法,将榨过油的茶枯研磨成粉,用细筛反复过滤后,再加入精心配比的无患子、侧柏叶、桑叶等中药材粉末,以及甜菜碱、山茶油等,同时辅以十余种植物精油和纯露,揉成一个个圆团予以风干。没承想,起初供周边亲友的试用装竟成了俏手货,现在有时羊奶卖不完,也能制成肥皂、唇膏、面霜等,这些新鲜玩意继而又带动羊奶订单,一举多得。

  更打开毛珍娟眼界的是,去年,她参加部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走进了浙江农艺师学院。为此,学院专门为她配备“专业导师+创业导师”联合培养,不仅定制个性化课程,还建立学员教育档案、签订结对帮培协议。求知若渴的她,往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努力,光是听课,她得边录音边转化为文字后反复咀嚼。将近一年时间的“回炉”,毛珍娟深感获益匪浅,犹如开启了创业新路。

  “前两天,我跟着‘头雁班’同学去上海参观了一个药食同源的展会,觉得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理念,将其落地在农场里,另外还有研学课程的开发、智慧农业的应用、包装和营销的提升等等,这些都是我的短板,也是可开拓的方向。以前总觉得做农业,是无奈之举、别无退路,现在发现越做越有奔头,前路一片光明。”毛珍娟说。

  如今,于“无声世界”中,毛珍娟不断创造着属于她的精彩世界,小小农场既承载了她的梦想,每年有二三十万元的纯收入,也带动着周边人增收,在3名常雇工人中,就有一名同样是听障人士的年轻人,而每年整个农场光劳务支出就有20多万元,这是超乎经济收入之外的另一重人生价值。

  采访末,成绩揭晓,毛珍娟获得银奖,她再三邀请记者,到了江山定要去农场看看。原先的那股紧张感早已烟消云散,化作了满脸诚恳而又热情的笑容。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