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返乡“新农人”蹚出“菜乡”转型路

发稿时间:2025-08-17 10:2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8月13日清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高林村镇麒麟店村果蔬种植示范园里,七八名村民走进瓜架菜垄间开始采摘。1个多小时后,货车开到地头,过秤装车。上午8时许,数百斤带着露水的网纹瓜、嫩黄瓜、豇豆角等就摆上了超市货架。

  “我们种植的瓜果、蔬菜,售价比普通品种每斤高一两元,仍十分抢手。”麒麟店村党支部书记董利民称,村里与北京新发地市场、保定大型商超对接,常年供应,商家、顾客看中的就是纯绿色、高品质。

  麒麟店村所在的高林村镇,交通便利,曾是有名的“大棚菜之乡”。近些年,由于旧棚室结构老化、品种和技术更新慢,发展遇到瓶颈。

  2021年,常年在北京办企业的董利民回乡创业,被选为全村的“当家人”。“菜乡”该向哪里走、传统产业如何转型?董利民和村干部、党员集思广益。很快,村旁闲置的60亩旧棚址上建起13座新型日光温室大棚。

  在区农业部门支持下,村里引进了口感型西红柿、水果黄瓜,并用上了棚室控温、水肥滴灌、生物除虫等新技术。果蔬种植示范园内,精心打造的果蔬知识橱窗、游客休闲长廊、棚间观光步道透着科技范、乡情味。

  忙完村里工作,董利民就钻进大棚,和大伙一起整地、育苗、梳秧。专家下田指导,定期视频交流。春节前,新品西红柿成熟,批发价每斤十几元,北京商户包销。现在,十里八乡的种植户来参观、引种,学建新型大棚,共享销售渠道。

  今年年初,村里又从海南引进网纹瓜、黄金脆、白香瓜等6个珍稀瓜种。“5月定植,7月成熟,批发每斤4元,亩产8000多斤,游客采摘,超市直供。”董利民变身“菜把式”,“过去大棚一年种一茬,如今变两茬、三茬,从论堆卖到礼盒装,收入增加好几倍。”董利民还牵头成立徐水区西红柿种植协会,新技术、新品种惠及蔬菜种植面积2000多亩。

  如今,在徐水区高林村镇,一批有文化、懂经营的“新农人”、大学生返乡,在乡村振兴、农旅融合中大显身手。特色种植园、采摘园、农业观光园遍布全镇,成为北京蔬菜直供地、市民休闲旅游热选地。

  刘柯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洪园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