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收获在即,做好农作物秸秆还田,对于衔接秋收、秋种、秋管等关键环节至关重要。日前,农业农村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家组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发布今年秋收农作物秸秆科学还田指导意见。专家分析,北方一熟区农田封冻早,秸秆还田作业时间短,秋收前夕,易受前期降水影响,局部低洼地块土壤湿度较大;南方多熟区秋收与秋种间隔时间短,作物成熟后需抢时收获并及时做好秸秆还田。专家建议,各地需分作物类型提前谋划,以“争抢农时、选用良机、提高质量、加强田管”为关键,规范作业流程,提升秸秆科学还田水平。
水稻秸秆还田时要及时排涝降渍。水稻收获前10~15天及时排干田面水,对于出现涝害的地块,跟踪积水消退时间,尽早排涝降渍、清淤散墒,尽快恢复农机通行以及作业环境。在秸秆粉碎抛匀时,选用带有秸秆切碎抛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在水稻收获的同时将秸秆就地粉碎,并均匀抛撒在整个作业幅面。秸秆粉碎长度在5~10厘米左右,呈撕裂状,粉碎长度合格率大于95%,漏切率小于1.5%。
针对北方一季稻区,北方耕层较厚的稻田采用翻埋还田,北方耕层较薄的稻田采用旋耕还田。针对南方水稻-油菜两熟或三熟区,茬口正常的水稻-油菜种植区采用翻埋还田;采用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留茬高度小于15厘米。秸秆翻埋还田表土处理深度为10~15厘米,有条件时可先采用铧式犁进行秸秆深埋还田,耕层处理深度为25~30厘米,再进行浅旋整地。茬口紧张的晚熟一季稻-油菜、再生稻-油菜或双季稻-油菜种植区采用粉碎覆盖还田。西南丘陵及南方山地水稻-油菜种植区则采用整株覆盖还田。针对南方水稻-小麦两熟区,旋耕还田适用于长江中下游水稻-小麦种植区。翻埋还田适用于西南水稻-小麦种植区。针对南方水稻-绿肥种植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以及华南多熟稻作区采用高留茬粉碎覆盖还田,水稻收获时,秸秆留茬约20~30厘米。
专家建议,玉米秸秆还田时,秸秆粉碎还田留茬高度小于10厘米,粉碎长度小于10厘米,呈撕裂状,粉碎长度合格率≥95%,漏切率≤1.5%,粉碎抛撒应覆盖整个作业幅宽,抛撒不均匀率≤20%。
针对新疆和甘肃等西北棉花种植区,专家建议在10月中旬棉花采收后及时粉碎还田。对于覆膜田块,要进行地膜回收处理,去除残膜。棉秆留茬高度小于10厘米,棉秆粉碎长度小于10厘米,漏切率小于0.5%,粉碎后的棉秆均匀抛洒在棉田,并尽快进行秋耕翻耕,深28~30厘米。(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