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良田如何长护久安?
——四川达州市探索“基金+保险”农田管护新模式

发稿时间:2025-09-22 10:35:00 来源: 农民日报

  “今年早稻亩产有1200斤,产量比去年提升了5%。”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文星镇龙门村,种粮大户谢钱春的200多亩早稻交出了丰收答卷,“这样的高产稳产成绩,可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助力。”

  近年来,达州市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501.13万亩。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工程持续高效发挥作用,该市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创新“7+3”管护和推广建管保险“双模式”,破解当地农田管护难题,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7+3”管护,资金直达解难题

  文星镇位于达州市大竹县东南部,地处川渝交界地带,境内白水河、芦墩沟等河流为农业灌溉提供基础水源,当地常年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近年来,该镇建设高标准农田1.6万亩,实现“耕、种、管、收”农业生产全流程机械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水稻生产全过程都需要稳定的水源保障和高效的灌溉系统来支持,以前沟渠总是会堵塞,浇水、排水多有不便。”谢钱春介绍,在利用高标准农田带来生产便捷的同时,当地杂草、淤泥堵塞沟渠的现象时有发生,田埂垮塌的情况也会发生,常会影响农业生产。

  今年春季,文星镇党委、政府了解实际情况后,及时召集各村委会进行研究,启用2025年高标准农田管护资金4.8万元,对各村高标准农田的灌溉渠道进行清淤和修复,解决了部分沟渠堵塞、损毁问题,确保水稻种植季供水畅通。

  “过去乡镇因为经费有限,无法保障管护资金,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干着急。”文星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县里给我们拨了农田管护经费,田埂垮塌、沟渠破损等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农业生产更高效了。”

  达州市农田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李阳介绍,大竹县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中,按照每亩10元的标准构建管护资金保障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专项管护基金。同时,探索创新“7+3”管护模式对资金进行分配管理,70%由县级统筹,用于应急抢修和重大维修,30%切块到乡镇,保障日常巡查和维护。

  “现在好了,镇里和村里有了资金支持,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耕种、田管、收获都是机械操作。村里的撂荒地少了,农田连片成方,路也宽敞了,看着就让人舒心。”谢钱春干劲十足,“明年早稻预计能增产10%以上。”

  “7+3”管护模式充分调动了乡镇力量,让管护资金直达乡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解决了“无钱管”的问题,为高标准农田管护提供了可复制经验。“今年以来,大竹县累计实施渠系疏浚、泵站维修等事项70余个,修复和维护灌溉渠道4.8公里。”李阳介绍,“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农田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提升了,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保险兜底,维修省心保农时

  为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管护体系,今年达州市还探索了引入保险机制,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专门针对高标准农田设施的保险产品,覆盖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导致的设施损坏风险,只需支付少量保费,即可在设施受损时获得及时赔付,有效缓解了“维修难、维修贵”的问题。

  今年2月,达川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管保险试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达州市分公司签订了保单,投保资金100万元,管护面积4万亩,切实提升管护项目资金使用质效。

  “3月中旬,我们接到了大树镇光辉村打来的电话,反映该村2022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田型调整区域部分田埂出现垮塌,需要尽快修复。”达川区土肥站相关负责人说,为确保大春作物正常进行栽插,接到电话后,该站第一时间向承保公司报案,承保公司和土肥站快速组成现场核查组,次日到光辉村进行了现场核实。“经核实,该村共有39处田埂出现局部垮塌、位移,导致部分田块无法正常蓄水保水。为了不误农时,承保公司立即组织施工维修队伍进场施工,区土肥站派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经过10余天时间,在3月下旬修复工作就全部完成了。”

  在验收现场,光辉村二组组长周文川深有感慨:“以前田埂垮塌了,反映到村上,村上反映到镇上,过程慢,有时候还得不到及时响应,现在有了建管保险项目,设施管护修复只需一个电话就解决了,建成的这些设施就能长期发挥效益了。”

  “过去遇到暴雨或洪涝灾害,田间设施损毁严重,修复费时又费力。”光辉村种粮大户周经丹告诉记者,“现在有了保险兜底,越来越省心了,再也不用担心耽误农时。心里也踏实多了,我们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

  “目前看来,达川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管保险的试点取得了可见的成效。截至目前,该区共出险4次,涉及理赔金额13万余元,修复设施45处,有效保障了农田设施的正常运行,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管护效率,还增强了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心。”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谢爱民告诉记者,2024年以来,该市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市、县、乡三级联动,累计召开院坝会700余场次,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等物品1.75万份,向群众普及高标准农田管护的重要性,及“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政策理念,号召群众积极参与管护。

  谢爱民表示,达州市将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入排查工程建设、管护利用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改销号。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基金+保险”双轮驱动模式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扩大高标准农田建管保险的覆盖范围,并优化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同时,加快构建责任清晰、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每一亩高标准农田都能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切实提升设施使用寿命和农业生产效率,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政策红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达州力量。(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倩倩)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