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重庆奉节县:上演一段强村富民的“橙色传奇”

发稿时间:2025-09-29 13:34:00 来源: 农民日报

 

图为果农在采摘脐橙。受访者供图

  在长江三峡的绿水青山间,重庆市奉节县书写了一段“橙色传奇”。这个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历经8年攻坚让13.9万人脱贫摘帽。如今,漫山遍野的脐橙树装点着长江两岸,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引擎”——脐橙年产量50.7万吨,综合产值65亿元,品牌价值突破381亿元。最可贵的是,30万果农由此实现年人均增收3.5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

  在奉节县,快递员总说大坝村的包裹最好认,每个纸箱缝隙都在渗出“橙香”。这里的橙子,一个个金黄饱满,咬上一口、满口清甜,这甜带着北纬30度的阳光、三峡的清风和江雾的温润。

  一颗甜橙,从选育良种到精细管护,从抢收保鲜到拓宽销路,再到形成产业、打造品牌,大坝村的脐橙产业,也是在这样的艰难跋涉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20世纪80年代,那时“种粮饱肚子”的老观念深入人心,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动员种脐橙时,总被一句“种树能当饭吃?”怼得哑口无言。在村民看来,果树会抢占田地营养导致粮食歉收。

  但是村里还是有一些“大胆”的村民顶着质疑声,种起了脐橙。当县外贸公司的卡车开进村里收购时,一筐筐橙子过秤、装车,最后换成一沓钞票,村民才看到了庄稼外的出路——种果树也能致富,很快脐橙树种植就在大坝村全面铺开。如今,大坝村已是奉节脐橙的核心产区。但是大坝村脐橙产业的发展也走过不少弯路,曾经一些村民为追求产量,加大化肥用量,橙子倒是结得又多又大,但切开一吃,汁寡味淡。

  为此,奉节县创新在县内推广“六个一”绿色标准化种植,大坝村是最先“试水”的村之一。这种标准化种植包括技术规程一本书、理化诱杀一张板、以螨治螨一袋虫、无疫栽培一个球、保水固氮一园草、绿色防控一盏灯。“比如‘保水固氮一园草’就是在果树下面种野豌豆和三叶草,织就生态屏障,旱季锁住水分,雨季守护水土。推行标准化种植后,果子更甜了,售价上涨,总收入比前一年增加了25%。”村党支部书记左明春说。

  “现在在家种脐橙,一年能挣10多万元。政府帮忙找销路,村里还有电商直播带货,日子比以前在外东奔西跑打工强多了。”大坝村村民黄康钊介绍。

  大坝村脐橙走俏市场的秘诀,不仅在于绿色种植,更在于破解了保鲜密码。“过去我们总要跟时间赛跑,果子一熟就得赶紧摘,然后用保鲜袋保鲜。”左明春说,如今大坝村采用“挂树保鲜”技术,深秋成熟的脐橙,竟然安然挂在枝头越冬,直到来年盛夏依然饱满多汁。“脐橙今天在枝头晒太阳,明天就装上冷链车,后天就能送到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左明春说。

  “挂树保鲜”技术让大坝村每年的三四月间呈现奇特的“花果同树”景观。当记者问及“花果同树是否影响产量”时,左明春解释道:“你看,结果枝和开花枝各司其职——挂果的枝条今年专心育果,旁边的新枝则负责开花。”

  “每到周末,我就忙得停不下来,特别是橙花开的季节。”村民成金贵说。“花果同树”景观已成为大坝村一大亮点,村里抓住这一机遇,凭借距离县城只有9公里、依傍长江的优势,打造出一条农文旅融合产业链,建起了1个游客接待中心、2个休闲文化广场、3个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更多休闲设施;硬化、油化35公里村道,推介观光路线3条,在其中10公里的公路和步道两旁种上彩色花草;在江边开辟专门的采摘园,供游客采摘、品尝;通过改院坝、改厨房等“五改”,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有条件的农户开起了“农家乐”。

  如今,大坝村已发展脐橙果园1.2万亩,2024年村民户均收入超过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村里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00万元,带动近百名村民吃上“旅游饭”。(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晴)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