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一句古诗,连起的不仅是江河两岸,更连起了一位江南女子与青藏高原的深厚情缘。在平均海拔超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昆仑山脉的雪水滋养着一片不寻常的土地。当风沙掠过戈壁,这里却有连片的枸杞林缀满红果。
“那枸杞红得耀眼,第一次见,我就挪不开眼了。”2006年,来自江苏常州的高静第一次站在格尔木的苍茫大地间,丛丛红果击中了她的心,“它们不仅味道甘甜,更带着一股倔强的生命力,那时候我就知道,这红果果里一定藏着大潜力。”
这一见,便再难相忘。
2011年,高静带着全部积蓄和一股“认准就不回头”的劲儿,重返格尔木,毅然选择经营1400亩的盐碱荒地,开启枸杞种植事业。“当时车窗外是一人多高的芦苇,脚下是高低不平的盐碱地。”高静笑着说,“但我心里明白,这里能种出最好的枸杞。”
她从零起步,创办了格尔木杞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垦荒、试种、育苗,一步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我们要种的不只是种枸杞,更是一个希望,一条可持续、能富民的新路。”高静说。她坚持以绿色、有机为标准,借助昆仑雪水浇灌、全年超3000小时日照和显著昼夜温差等自然优势,终于培育出糖分高、营养丰富、品质出众的柴达木枸杞。
2012年,她的枸杞种植基地先后获得欧盟、美国有机认证,闯出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2017年,全国首套空气式太阳能光热枸杞干燥系统在这里建成,科技为有机种植注入新动能。如今,公司已成长为青海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戈壁农业中一张亮眼名片。
产业做大了,高静始终未忘“反哺土地、带动乡亲”的初心。为让周边农户掌握种植技术,她和她的团队累计免费提供培训超1万人次,专业服务队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围绕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技术手把手教学,推动300余亩枸杞实现有机达标,43户签约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2021年至2025年,基地季节性用工超过1万人次,枸杞真正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增收金果”。
政策的东风也在持续助力。随着《全域打造柴达木绿色有机枸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海西州枸杞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策红利让我们底气更足、劲头更大!”高静感慨。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公司很快在宁夏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设立“神奇柴达木中宁旗舰店”,以往“尾货难卖、拼单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现在不仅销路宽了,资金周转也快了,我们能更安心地搞种植、拓市场。”高静说。
如今,柴达木枸杞不仅走俏国内,更“鲜”行一步。自2013年起,高静便带领团队探索全程冷链和销售网络。到2025年,鲜果供应已辐射江浙沪皖及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实现72小时从枝头到餐桌——跨越3000多公里,枸杞鲜果仍如初摘那般饱满多汁。正如《长安的荔枝》中所演绎的“与时间赛跑”的故事,在这片戈壁之上,一群“新农人”正全力书写着新的枸杞出山入市故事。
从茫茫戈壁到有机绿洲,从个人创业到带动一方致富,高静的脚步从未停歇。面对未来,她目光坚定:“我们会继续深耕绿色有机农业,让柴达木枸杞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果果’。守护好这片生态,发展好这个产业,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共同谱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西部篇章。”(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婉晴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