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的一家超市里,新添置的“现打鲜奶柜”前每天都能排起购买鲜奶的长队。“供应商每天一大早把鲜牛奶送来,消费者花费10.9元就能自己打上一大瓶带回家。”销售人员一边介绍,一边指导顾客操作机器自己打牛奶。随着肉蛋奶等畜、水产品日益丰富,消费者对营养与品质的追求也愈发明显,这样的消费画面正成为不少超市的新场景。
“十四五”期间,全国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以生猪、鸡蛋、牛奶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首要任务,广大养殖场(户)辛勤劳作、保障供给,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为9780万吨、3588万吨和4156万吨,肉蛋奶等畜产品总产量比2020年增加2778万吨,增长18.8%。其中,肉类、禽蛋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奶类产量也跃居世界前列。具体来看,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比2020年增长38.7%、15.9%、5.3%、12.7%、3.5%和17.7%。
走进牧原集团在河南省内乡县大花岭村建成的楼房养殖综合体,牧原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覆盖了饲料生产、养殖、屠宰、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全流程,21栋6层楼房猪舍可年出栏210万头猪,楼内配有智能饲喂、智能巡检、智能环控等智能化系统,构建出高效、现代的养殖场景。
牧原智能化养殖的发展代表了国内生猪养殖业科技应用的前沿,也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随着我国深入实施多项发展举措,畜牧业产业素质显著提高。
2024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5%,较2020年提高8.4个百分点。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壮大,生猪出栏量排名前20的养殖企业共出栏生猪近2.13亿头,占全国总出栏比重的30.3%,为保障畜产品稳定供给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畜牧业生产效率也在持续提升,随着我国畜禽育种、动物疫病防控、精准动物营养等多领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国当前每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SY)达到22.2头,较2020年增加2.3头,生产水平高的规模场已达到28头以上;产奶牛平均单产达到9.9吨,较2020年提高1.6吨。
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门探索开展生猪产能调控,从生产端入手稳定供应,强化监测预警和政策引导,猪价波幅明显收窄,产业韧性进一步增强。2021年—2024年,各年度生猪月平均价格的最大价差分别为每公斤22.7元、13.9元、2.7元和5.8元,生猪价格波动逐渐变小。2024年5月至2025年9月,生猪养殖连续17个月保持盈利,是近年来少有的超长盈利期。
今年中秋节期间,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张女士特意买来鲜活的对虾、青蟹、鳜鱼等水产品烧了一桌丰盛的佳肴。张女士难掩激动:“今天既是团圆饭,也是给即将出国留学的孙子送行。”
金秋十月正是蟹肥膏黄时。这几天远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阿拉尔市三团16连的水产养殖基地,在当地养殖的中华绒螯蟹饱满肥硕,一笼笼螃蟹出水就被抢购一空。当地水产养殖基地技术负责人陈新介绍,去年他们通过浙江援疆项目实现了“湖鲜疆养”,成功试养高品质白玉蟹和罗氏沼虾,今年引入中华绒螯蟹再获丰收。
水产品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而其鲜美的滋味更是寄托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期间,我国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批发市场成交量、额实现双增。
2024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7357.59万吨,同比增长3.39%。据对45家批发市场统计,2024年水产品市场成交量976.91万吨、成交额2781.26亿元,比2021年分别增长2.45%、9.13%,年均增幅分别为0.81%、2.96%。2024年,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52.25千克,比上年增加1.77千克,同比增长3.51%。
从奶柜前的新鲜体验,到养殖楼内的智能场景,再到老百姓餐桌上跨越千里四季的丰富水产品。这背后是我国肉蛋奶、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市场供应充足,产业也正朝着更高效、更稳定、更优质的方向不断迈进。(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刘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