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张丫在香菇种植大棚内查看香菇生长情况。赵茹 摄
“这棚里的香菇再有一周就能采收,现在用的温控系统是和高校合作改良的,更精准。这种种植方式能比传统种植产量提高30%。”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新城镇清源村雅之源香菇基地,基地负责人张丫正在查看菌棒长势。谁能想到,这位1994年出生的新农人,几年前还是在都市里从事设计工作的高薪白领。
2017年的一个周末,张丫从太原回家探亲,看到母亲在简陋的香菇棚里忙得满头大汗,温度计、湿度计摆了一地,却还是要靠经验判断环境是否合适。“当时我就觉得,农业不该是‘看天吃饭’的样子。”这个念头,让她作出了一个震惊身边人的决定:放弃月薪过万元的设计工作,回乡种香菇。
起初,质疑声不绝于耳。“一个学艺术的懂种地?”“城里待惯了,回村肯定熬不过3个月。”面对议论,张丫没辩解,而是带着设计领域的“精准思维”扎进了香菇产业。她把大学时画设计图的劲头拿出来,翻遍了国内外香菇种植的技术资料,跑遍山西、河南的知名香菇基地取经,还请省农科院专家到村里指导。
一番调查研究之后,2018年4月,张丫成立了垣曲县雅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牵头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形式,把分散的农户聚在一起闯市场。“以前农户自己种,菌种杂、技术乱,卖的时候还被收购商压价。现在公司统一供菌棒、教技术、保收购,大家只要按着标准管护就行。”清源村村民王建国说,加入合作社后,他家的香菇亩均收入从2万元增长到了3.5万元。
走进雅之源的香菇基地,看不到传统的土棚子,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钢架大棚,棚顶的光伏板既能发电又能遮阳,棚内的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就能调节温湿度。“我们用3年时间,把50亩小基地改造成了现在的200余亩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光智能设备投入就超过800万元。”张丫说。
在基地的菌棒生产车间,一条日产3万棒的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以前人工做菌棒,一人一天最多做200棒,还容易污染。现在这条生产线不仅产量高,污染率也从5%降到了0.3%以下。”张丫介绍。为了提升菌棒质量,公司还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研发出适合当地气候的专用菌种,抗病性更强、出菇率更高。
在产品加工端雅之源同样下足了功夫。2020年,公司建成高标准绿色生产车间,引进食用菌深加工流水线,把新鲜香菇做成香菇酱、手撕香菇等产品。“以前新鲜香菇保质期短,销售范围受限,现在做成深加工产品,能卖到全国。2022年我们的产品还卖到了意大利市场。”张丫笑着说。如今“菇翁”品牌的香菇产品,不仅有“绿色食品”认证,还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了垣曲县的“金字招牌”。
“张丫不是来‘抢生意’的,是来带我们一起挣钱的。”皋落乡皋落村村民李巧珍是雅之源的老员工,家里有3亩地,以前种玉米一年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她在基地务工,每月能挣3000元,年底还有合作社分红。
在张丫看来,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才是真正的成功。这些年,雅之源通过优先雇用脱贫户务工、鼓励脱贫户加入合作社等方式,累计带动500余农户增收,其中脱贫户占比超过40%。“我们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让农户不仅能挣钱,还能学技术。”张丫说。目前已有20多名农户通过培训成为技术骨干,有的还自己盖起了小香菇棚。
2022年,雅之源被评为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23年,张丫带着她的香菇项目拿下山西省“创青春”创业大奖赛二等奖。面对荣誉,她很清醒:“农业科技创新没有终点,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深加工生产线,开发香菇脆片、香菇蛋白粉等新产品,让小香菇变成大产业,带动更多乡亲增收。”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香菇大棚上,张丫还在和技术人员讨论着新的种植方案。从艺术设计到香菇种植,她用跨界的勇气、科技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画出了最美的“设计图”,也让更多农民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正如她所说:“土地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只要肯扎根、敢创新,乡村里到处都是机会。”(张煜昆 赵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