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农民“唱主角” 田地“换新颜”
——江西九江市柴桑区探索农民深度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

发稿时间:2025-10-30 10:39:00 来源: 农民日报

在涌泉乡的高标准农田里,拖拉机正在进行翻土作业,为油菜种植做准备。

  当午后的阳光在农田里铺洒开来,新修的灌溉水渠在秋日里波光粼粼;远处的几台无人机,正在播撒着油菜种子,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清新气息……这是近日记者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涌泉乡跃进村的农田里看到的场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下,这片曾经分散零碎、灌溉不便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柴桑区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助推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16.2万亩,改造提升1.87万亩,占全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91.47%,为夺取粮食稳产丰产、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制突破:

  农民成为农田建设“主角”

  在柴桑区,以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从设计、实验到验收,多由农业农村局包揽项目,农民参与度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当地探索出乡镇一级法人制新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职责权限下放,乡镇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管护工作,农业农村局负责牵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设计、监理和验收工作。”柴桑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刘勋介绍,该模式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和农民群众参与农田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收入。

  为改变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农民一直扮演“旁观者”角色的现状,柴桑区把群众的“声音”引入到项目规划中,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收集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农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积极参与土地平整、沟渠开挖等劳动,还自发组织监督小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达到高标准建设要求。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农民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也大大提高了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走进港口街镇刘仓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平整如毯的田块错落有致,机耕道纵横交错,大型农机具在田间往来穿梭作业。“我们既是农田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建设改造的主力军。”村民胡兴明站在田埂上,看着完成改造的农田,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告诉记者,以前这片农田分散在各家各户,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型机械根本进不来,灌溉也全靠老天爷。“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土地,施工过程中我们的意见得到了充分采纳。现在地块面积大了,还修了机耕道和水渠,大型农机可以直接开到田里,灌溉也方便多了。”

  在乡镇一级法人制模式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得到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监管,有效解决了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乡镇责任不清、参与程度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高了建设效率和质量。刘仓村党总支部书记吴定军介绍,“这种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目前,村里的3027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了9个泵站,灌溉率达到90%以上,机械化水平提升了5至10个百分点,亩均节省人工成本20%,农民的满意度很高。”

  长效护航:

  “保险+管护”织起农田保护网

  高标准农田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护。为了确保农田能够长期发挥效益,柴桑区构建了长效管护机制。“我们引入市场化保险机制,将全区12个乡镇的高标准农田逐步纳入保险范围。”刘勋告诉记者,保险包括工程质量责任、财产损失责任和日常管护保障责任三大险种,“有了保险的加持,农田设施的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此外,针对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范围广、难度大、损毁工程设施修复成本高等问题,柴桑区探索依托新塘乡和涌泉乡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项目,与保险管护机制结合,通过遥感卫星、网络平台,对农田基础设施管护进行数字化管理。刘勋介绍:“为了压实管护责任,现在已经建立了覆盖种植大户、村、乡镇、保险公司、区的五级协同管护框架,将线下分散协作转为系统化联动,为‘保险+管护’模式落地筑牢基础。”

  刘勋向记者解释:种植户作为农田管护的直接责任人,负责日常农田巡查,及时上报农田损毁情况,组织施工队开展维修,全程记录维修工程;村和乡镇两级分别设立管理员,针对种植大户上报的问题,村级管理员先进行核查,乡镇管理员则发挥监督审核的作用,对村级审核通过的损毁问题进行复核,同时统筹协调辖区内农田管护资源;保险公司以专业保障的角色参与管护,开展线上损毁情况认定,线下实地核算、拍照记录,评估理赔金额,确保保险精准落地;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宏观监管推动各级主体协同联动,保障农田管护工作整体有序推进。

  以往,农田管护主要依靠人工巡查,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现在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对农田的全方位、实时监控,问题发现更及时,处理更高效。刘勋表示,这套数字农田管护创新模式还在试行探索阶段,但已经展现出可复制推广的潜力,农田管护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五级协同管护框架的建立,既明确了农田管护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各级主体的责任也更加清晰。农民们普遍反映,现在农田有问题能很快得到解决,大家参与管护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提质增效:

  地力提升让良田更丰产

  农田唯有善加利用,方能发挥实效。为了进一步提升农田利用效率,2024年9月柴桑区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示范项目,通过打造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施策样板田,为周边地区提供可借鉴的耕地质量提升经验和技术模式。

  “项目优先扶持适度规模经营、连片种植的经营主体,根据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报告和高标准农田等级、等别评定结果,共选取1万亩酸化耕地作为治理区域。”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每个地块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技术模式。我们以种粮大户和农民为主体,在油菜田、小麦田和棉-油(麦)轮作田建立‘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撒施生石灰’技术模式,在冬闲田建立‘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撒施生石灰’技术模式。”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柴桑区的高标准农田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江西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核地检测中心主任霍婷告诉记者:“经对比分析,跟上年相比,示范项目区的土壤pH值提升了0.2个单位,有机质含量平均值每千克提升1.5克,平均耕作层厚度增加0.6厘米,早稻亩产达到905.62斤,增幅达15.03%。”

  “土壤肥力提升了,水渠修好了,农作物田间管理很方便,田块面积也大了,机械化操作不再是难题。”戴荣金是上饶市鄱阳县的种粮大户,去年他来到涌泉乡流转了3100多亩农田,“没有建成高标准农田之前,这些地块的水稻每亩只有千把斤的产量,现在能有1300多斤,增产的数字十分可观。”望着田间刚播撒下的油菜种子,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油菜的稳产也十分有希望,我们种粮的信心更足了,不愁没效益。”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升级。随着农田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入柴桑区进行农业生产,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结构,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尊民意、用民力、鼓民劲、听民声、增民收’的合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柴桑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探索创新模式,加强管护机制建设,提升农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倩倩 文/图)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