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糖健康饮食风潮盛行,天然甜味剂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安徽省明光市管店镇,有一位种植天然甜味剂原料作物甜叶菊的“甜二代”陈新雨,20岁时就毅然决定留在家乡创业。
从甜叶菊中提取的甜菊糖苷,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而热量几乎为零,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制药等领域。明光市因独特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其沙壤土非常适宜甜叶菊生长,是全国重要的甜叶菊生产基地之一。管店镇更是核心产区,产业基础深厚,连续10多年种苗销量超全国总量三分之二,有“一‘店’之苗管全国”的业内美誉。
今年35岁的陈新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显沉稳干练,黝黑的皮肤是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印记。他的父亲是当地较早一批种植甜叶菊的农户,耳濡目染之下,陈新雨对这种“甜蜜”作物产生了深厚的感情。2010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将希望播种在熟悉的土地上。
“父亲种了半辈子,我知道这事能干好,就想比他做得再大一点、再精一点。”怀揣着这份朴素的信念,陈新雨开始了他的“甜蜜事业”。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从父亲手中的零星地块到规模化种植,技术、市场的难题接踵而至。创业首年,一场倒春寒便给了他“下马威”。幼苗夜温不得低于15摄氏度,寒潮却使温度骤降至5摄氏度。眼看心血将毁,他们点燃十几个煤球炉,轮流守夜添煤,化身“人肉温控器”。
几个人困得东倒西歪,却仍紧盯温度计上那根牵动心跳的水银柱。为驱散寒意与困意,一壶壶的甜叶菊茶成了“守夜甜”。黎明时分,见到菊苗安然挺立,几个人相视而笑——他们为嫩苗守住了春天。
正是凭着这般韧劲,陈新雨一边汲取父辈经验,一边请教农技专家,日夜泡在田里记录摸索,掌握了从育苗到病虫害防治的全套技术,种植规模也从最初的几亩地稳步扩大。
创业之初,管店镇团委便主动上门,为他详细解读青年创业扶持政策,协助申请农业补贴。面对种植技术上的瓶颈,政府及时组织农业专家提供从育苗、温控到病虫害防治的系统化指导,还常态化举办农业技术培训会,提供持续的知识补给。
陈新雨深知,产业要发展,种苗是关键。优质的种苗是丰收的基础,也直接关系到菊农的收益和种植积极性。他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种植大户,将目光投向了产业链上游,决心建立标准化育苗基地,为乡亲们提供优质种苗。
建设育苗大棚、引进优良品种、学习智能控温技术……他几乎投入了全部积蓄和精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育苗技术日益成熟,出苗率和壮苗率显著提升,培育出的种苗健壮、抗病性强,很快赢得了周边菊农的认可。
如今,陈新雨的育苗基地年产优质甜叶菊种苗超过1000万株,不仅满足了自己种植的需求,更为周边乡镇乃至外县的种植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种苗来源。“大家都能种出好苗子,有好收成,咱们这个产业才能越来越旺,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越来越甜。”陈新雨说。
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和育苗事业的成功,陈新雨的甜叶菊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成为当地的种植示范户。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大量的用工需求,从栽苗、除草、施肥到采收,他优先聘请本村及周边的村民,特别是留守妇女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长期固定带动20多名工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一位工人说,“在这里干活,一天能赚1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他还时常传授种植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尝试种植,主动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
“刚开始心里没底,只敢试种两个大棚。”同村的创业青年窦良明回忆,“新雨不仅主动提供优质种苗,从整地到采收,每个关键环节都来现场指导。第二年我就增收10万元,现在大棚已经发展到20个了!”陈新雨点燃了乡亲们依靠特色产业增收致富的希望,让甜叶菊真正成了管店镇的“富民菊”。
小魏村是管店镇甜叶菊种植历史最久的村庄,拥有几十年积累的种植经验、成熟的技术体系和一批像陈新雨这样的创业青年。基于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带动能力,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因势利导,打造了“魏民甜”共富工坊,推动产业从“点上开花”向“面上结果”转变。
工坊集育苗示范、产品展示、电商直播等多功能于一体。走进展馆,甜叶菊从田间到舌尖的旅程清晰可见:无糖饮料、低卡食品、健康保健品乃至日化用品,甜菊糖苷正以多样形态融入日常生活。
通过“合作社+大户+农户”这一纽带,“魏民甜”共富工坊成功将甜叶菊的“甜蜜”转化为百姓共享的“甜蜜果实”。工坊让150余名村民端起了“家门口的金饭碗”,真正实现了个人增收、集体壮大、产业发展的共赢局面。
陈新雨计划进一步优化育苗技术,尝试探索甜叶菊的深加工,如开发甜叶菊茶叶、提取更高纯度的甜菊糖苷等,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希望能在做大做强自己产业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让甜叶菊真正成为富民强镇的‘金叶子’。”陈新雨说。
王延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