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柴桑区涌泉乡跃进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机手驾驶旋耕机进行机耕作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摄
素有“江南粮仓”美誉的江西,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这里的“农田”一直是众多摄影师镜头里的“热门元素”。最近几年,相机取景框里的水稻丰收,少了人却多了大农机,零星散布的田地,也变成了开阔的田块,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似一支如椽巨笔,为“江西田”描摹新貌。
——————————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港口街镇刘仓村正在告别“农机下田翻田埂、灌水要过别家田”的尴尬局面。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这里,站在刘仓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远眺,看到几台旋耕机径直驶入3米多宽的机耕道,来回穿梭在田间作业,河水经几处排灌渠道被源源不断地送进田间。
一年前,刘仓村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改建9个泵站和1万多米机耕道,全村耕地的灌溉保证率达90%以上,农用车可直达田间。
高标准农田是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
素有“江南粮仓”美誉的江西,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这里的“农田”一直是众多摄影师镜头里的“热门元素”。最近几年,相机取景框里的水稻丰收,少了人却多了大农机,零星散布的田地,也变成了开阔的田块,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似一支如椽巨笔,为“江西田”描摹新貌。
田焕新,人增效
从2017年起,江西率先在全国从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发行专项债券,按照亩均3000元建设标准,投入资金630余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多万亩。目前,全省高标准农田累计达3094.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8%,高于全国平均20多个百分点。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保护处四级调研员唐启湘道出了江西农田建设曾经面临的诸多困境:部分农田没有机耕道,农机开不进;灌排渠系蜿蜒曲折,有的甚至没有灌溉水源;大量“巴掌田”和撂荒地,土地资源被闲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迫在眉睫。”唐启湘说。
以田块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江西各地全面铺开。
5年前,刘仓村党总支书记吴定军刚来村里时,村里看不到年轻人,耕地也大多处于无人打理的抛荒状态。
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刘仓村将整合后的3000余亩高标准农田统一发包给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推动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村民既可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租金,还能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增收。
今年夏天,刘仓村的雨水并不丰沛,种粮大户胡明兴的脸上却看不出一丝担忧。他在村里承包了1000多亩地种水稻。胡明兴指着眼前的连片再生水稻田说,如果没有灌溉水源,今年将颗粒无收,“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打开提灌站,水就能流进田里,缓解旱情,今年这片水稻田亩产1800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柴桑区下辖的4个乡镇走访看到,村里原本零散分布的小田已变为成方连片的大田,机耕道修到了田边,大型机械可以轻松进出,沟渠畅通,原本贫瘠的农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种地再也不用“靠天吃饭”。
不仅要建得好,还得种得好。地力提升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应有之义。柴桑区的做法是,选取1万亩耕地,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撒施生石灰和绿肥种植等办法,因地制宜对酸化、贫瘠、板结土壤进行治理。
江西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江西核地检测中心主任霍婷说,经过采样测量,治理区农田的土壤酸碱度得到了有效调节,有机质含量和平均耕层厚度均有增加,耕地质量明显提升。
唐启湘说,提质改造后的农田,土地流转租金普遍提高了200元-300元,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0斤以上。
农田建设,农民“唱主角”
事实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效益”远不止于此。
连日来,柴桑区涌泉乡跃进村的上空,一台大型飞播无人机装载着数十公斤油菜种子沿着预先设定的航线飞播撒种,只要半小时就能完成20亩地的播种作业。
种粮大户戴荣金背着手,站在田埂边,来回踱步,偌大的一片水稻田里看不到一个劳作的人。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块整治,给“无人机”等智能农机装备创造了适宜的作业环境,肩挑背扛式的传统耕作方式远去,农业生产“换挡提速”。多位种粮大户估算,机械化种植、收割至少可以减少约60%的人力成本。
以往高标准农田建设由县、区一级的农业农村局作为一级法人,包揽项目设计、实施和验收全过程。柴桑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刘勋的感受是,局里负责农村工作的三四个干部每年得承担几万亩的建设任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人少事多,干起活儿来很被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最重要的是让农民满意。”这位做了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反复说,“要把权力压实到乡镇,乡镇压实到村,让农民在这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有发声的权利。”
2023年,柴桑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柴桑区乡镇一级法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把区农业农村局的职责权限下放到乡镇,由乡镇作为一级法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和管护工作。
眼下,这样的有益尝试已在江西省多个县、区全面开展,各地因地制宜进一步探索形成“乡村主建、农民主体”的建设模式。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由乡镇人民政府慢慢拓展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村民从过去的“旁观者”变成了“推动者”。施工前,跃进村村委会就农田灌排渠道、水路走向、道路修建等内容,多次听取了老农们的意见,才最终敲定施工方案,这不是个案。刘勋介绍,“通过制度设计,村民不仅在项目设计、施工监管过程中要签字,最后工程质量验收环节也得签字。”
农田建设施工需要大量人力,柴桑区“以工代赈”,组织本地村民参与项目施工。这样一来,既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了各地探索实践中关于这一建设模式的更多新思路:比如,吉安市吉水县丁江镇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建设单位,农户结合自己生产需要提出设计意见,自主选购施工材料,降低项目招投标违法风险,保障投入标准;赣州市全南县则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管护,吸引多家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区第一年由施工单位种植早、晚两季水稻,这样既能检验工程项目质量,又能避免土壤沉降不均导致的作业风险。
不止于“建”,更重于“管”
农田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并非一劳永逸。唐启湘直言,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日常清淤疏浚、杂草清除及破损设施修复等后续管护,费时费力,是个不小的难题。
繁重的管护任务,到底由谁来做?江西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机制,将建后管护列为农田建设考核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探索的做法之一是施工单位在验收后一年的质保期结束后,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由保险公司来承担后续设施管护和修复理赔,投保年限相对较短。
但项目建成后除了自然灾害和正常使用造成的损毁,农田建设期一些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的情况也无形中抬高了农田设施后续的维护成本。
今年9月,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管综合保险试点实施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推出高标准农田建管综合保险。这一保险产品有两大特点:一是,引入专业化的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提前介入工程设计、施工环节,在源头上把控风险;二是,一次投保保10年,既增加关口又延长保障期限。
唐启湘说:“为了降低后期的赔付风险,保险机构会更加严格地对待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让保险介入到项目建设端,既能保证农田项目的建设质量,也可以降低保险公司自身后期的管护成本,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
破解农田“重建轻管”难题,江西还善于发挥基层首创作用,一批“田保姆”“田管家”应运而生。
安福县率先在江西省内出台《安福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确保“五有”,即有主体、有人员、有资金、有标准、有考核,做好管护后半篇文章。县财政按照每年15元/亩的标准预算配套建后管护经费,其中,6元用于管护人员工资,9元用于维修养护费用。
2023年,安福县建立5G管护平台,向社会公布24小时报修专线电话,并依托县河湖灌溉服务中心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渠道管护方面的经验,由该中心的256名农田水利专业人员担任“田保姆”,对全县27.81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行管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