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基层党员干部要善用“群众语言”

发稿时间:2020-10-28 17:2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在公众场合讲话时不经意间流露出“官腔”,这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而且对开展工作不利。党员干部应重视群众语言的运用,让群众听得明白、听得顺心。(《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0年10月19日)

  所谓“群众语言”,就是站在群众立场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愿意听、能听懂又能接受的话语。多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普遍认可的道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更应善用“群众语言”,多讲“大白话”“家常话”“真心话”,才能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

  多讲上情下达的“大白话”,少讲照搬照抄的“大话”。宣传政策时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群众就会感觉“听不懂、太复杂”,久而久之就会消极应对或者有意回避,从而影响和制约到具体工作的贯彻执行。讲好“群众语言”,首先就要提高“翻译”政策的能力,把政策文件中群众不明白的书面术语、专业名词转化为适应群众口味的本土语言,通过“大白话”形式展示出来,解释清楚,让群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这种简单易懂的“群众语言”,往往更能直观地让群众了解政策,群众愿意听、听得懂,才能达到政策入脑入心的效果。

  多讲以心换心的“家常话”,少讲脱离实际的“空话”。语言能传递感情,增强理解与信任,若和群众沟通没有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半句多”,沟通起来群众就会反感。讲“家常话”,是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距离的有效手段,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多换位思考,多关注人民群众的家事,多与群众话家常,用心去感受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人民群众才会拿出真情。与群众的距离有多近,离实情就有多近,要学会和群众“拉家常”,说出群众心声和期盼,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交朋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真正地了解实情。

  多讲实事求是的“真心话”,少讲违背事实的“假话”。讲真话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基础,不仅是满足群众知情权的需要,更是与人民群众开展深入交流的必备条件。如果违背了群众的意志,说的话掺“水分”,不仅群众不愿意听,而且还会损害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党员干部要少讲假话,尊重客观事实,多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多对群众“晒家底”,多让群众“提意见”,充分地保障群众知情权、话语权,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拉近与群众距离,才能更好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车辋镇人民政府 易红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