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我们需要怎样的乡村?

发稿时间:2021-12-10 10:09:00 来源: 青海日报

  近日,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节目“132万元农村旧房改造”引发巨大争议。事件源于一位甘肃省白银市的老农民,委托《梦想改造家》设计师将家里的平房改建为二层洋楼,一来自己安享晚年,二来希望定居城市的五个子女退休后也能回得来、住得好。争议的焦点则在于:究竟要体现委托者的梦想还是设计师的梦想;设计艺术和实用性、功能性之间如何权衡;132万花费是不是值得……

  争议也好,吐槽也罢,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家”的理解千差万别。

  其实,抛开这次事件本身,隐隐地也有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实现全面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如火如荼,美丽乡村建设画卷正在绘就铺开,那么,我们需要的又是怎样的乡村?

  作为农耕文化传承了数千年的国家,土地、乡村、田园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深的烙印。“上溯三代,都是农民”,与生俱来的属性总在不经意间被激活、唤醒。因此,“家”的概念通常黏连的是“乡土”,是“故园”,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乡村梦想。美丽乡村,既是亿万农民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也是所有中国人情之所依,心之所系。

  什么样的乡村才能被称为美丽乡村?是文人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是宦游他乡的士大夫们叶落归根买地砌屋,退思赏心所飘散的诗风雅韵?还是引改革风气之先,家家别墅、户户豪车的首富村?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美丽乡村,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它可以是村边蜿蜒曲折的小河,河堤两边斑驳的垒石,也可以是粉墙黛瓦上挑起的一只飞檐;它可以是屋后果园里漫起的梨花,透过树影重叠弥散的点点光晕,也可以是村口那棵枝丫茂密的大槐树;当然它还可以是土族阿姑袖口的七色彩虹,撒拉人家精雕细刻的窗棂。

  不过自然美、生态美尚不能涵盖美丽乡村的丰富内容,还要有产业美、人文美、乡风美、创造美,收入高是基础,生活好是标配。既要有传统农耕文化的根脉精魂,也要有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崭新面貌。

  但是,美丽乡村一定不是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目前,一些地方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或偏差,一刀切的标准化作业致使乡村景观单一、雷同,多了匠气,少了神韵。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化生活,也要注重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遗迹等的保护利用,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避免大拆大建、拆旧建新、破坏乡村传统风貌。

  可见,美丽乡村建设要量体裁衣,让不同的种子寻找到各自适合的土壤。

  近些年,青海也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了很大功夫。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对生存环境恶劣的乡村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突出齐整规制,譬如班彦村、长江源村;对自然生态好的乡村营造花海景观,培育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譬如边麻沟村、卡阳村;对历史文化丰富的乡村,则注重对历史遗产的挖掘和保护,譬如慕家村、小庄村。

  而相反,仅仅住进安置单元楼,却没了产业依托、离了眷恋的土地,用农民的话说,住下憋气着。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需要关注。在乡村振兴战略、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等系列因素带动下,农业农村正在成为投资的热土。资金的流入需要回报,而农业的本质决定它不会是在短期内就能获取巨大利益的产业,因此,在招商引资时,必须考虑农民的诉求和利益,以及农业长久发展的问题。

  有一部名为《温暖的味道》的电视剧就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化大农庄计划和农村细水长流式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电视剧虽然强化了戏剧冲突,但也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资本占据话语权,利润大部分被拿走了,农民真正获得了什么?农民手里最终还留下了什么?真正好的规划,一定不会去改变农村的特质,而是让农村成为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资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要让农民深度融合其中,成为一分子,这样才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乡村共享式发展。

  磨盘、耕牛、村里的宗祠、灶膛的柴薪……一些传统农耕文化的符号也许会渐渐远去,也必然会渐渐远去,但农业文明所承载的精神不会消散,就如脚下的土地,还有农耕不辍的人们。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总之,美丽乡村不是为建设而建设,而是要建成广大农民群众赖以生存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成为中国人可以寄托乡愁的故土。(张月环)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