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生活不是苟且,要有更多诗和远方

发稿时间:2024-07-09 10:14:00 来源: 钱江晚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据人民日报报道:24年前,河北保定学院(原保定师范专科学校)15位毕业生告别老师和父母登上了开往祖国西部的列车,他们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背着行囊、带着户口,扎根到沙漠深处,在新疆且末县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多年,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风刮不走的老师”。

  1

  7月是毕业的季节。

  如果说中小学生们的毕业,充满着离情别绪和对下一段学业的猜想,以及一点点小紧张小忐忑。那么大学生的毕业,除了离别心情之外,则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也更引人关注,因为从此后,他们就不再是需要别人关照的学生,而是需要关照别人的社会人,他们已经成为国家需要的建设人才。

  此时,有人听从祖国号召远赴边疆,有人学成归国扎根基层,有人庆幸未来的工作符合自己的梦想,也有人觉得眼下的工作只是积累经验的短暂停留。但无论怎样,人生画卷此时才是正式展开,几十年的职业生涯等着大家去擘画。

  也因此,关于毕业的新闻总易上热搜。最近大家热议的,莫过于一则斯坦福硕士毕业生考上乡镇基层公务员的事。据报载,安徽省宿州市公示了2024年度公务员考试录用人员名单。其中,来自世界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苏某,拟被宿州市下辖的灵璧县乡镇机关录用,担任基层事务管理职务。这则新闻当时上了热搜,网友议论的焦点就在于:“名校毕业还要当乡镇公务员?”“斯坦福大学博士去大企业不很容易吗?”“会不会大材小用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这真的是大材小用吗?

  为什么这样的话题会上热搜呢?深思起来,关于“大材小用”的说法,应该起于人才匮乏的时代。那时候,大学生是了不起的,无论对一个家庭还是社会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要消耗的社会资源很高,这才有了需要把大学生用到最关键的地方去的观念,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以大规模培养大学生成了最主要的教育目标。

  但是中国社会经过这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早已不是当年人才不济的情况,走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9.6%,进入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已从全民普惠教育迈向了对高效、高质教育的追求,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用平常心来对待大学生、对待名校生,应该成为常态;而大学生、名校生平视各行职业,也应该成为正常的心态。

  2

  为什么名校毕业生就不能下基层?这是我们应该倡导的就业方向之一。

  高考是为国选士,国家培养大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储备人才,国家的未来得以能持续发展。这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其实,学生毕业去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直以来是我国的光荣传统。远的,如我们的父辈,当年建设北大荒时,有10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奔赴这块黑土地,开荒、搞科研。被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自1956年开始,他在黑龙江试种水稻,先后研究出20多项寒地水稻栽培成果,让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从1984年的27万亩,变成如今的1000多万亩。另一位“稻花香之父”田永太,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改良,培养出的“稻花香2号”,成为如今五常大米的主要品种与支柱。

  如今,各种科研团队待在北大荒,不断加速着玉米品种的升级换代,提高着水稻基因技术。同时,黑龙江粮食的机械化率居全国前列,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

  近的,正如人民日报所报道的24年前那15位年轻人,走向边疆、走向祖国需要的地方。网友因此评论说:没有荒凉的人生,只有荒凉的沙漠。

  2000年以来,河北保定学院的300多名毕业生奔赴西部基层,扎根西藏、广西、云南、甘肃、四川等地,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今年,保定学院又有15名毕业生跟新疆且末签订了合约,延续着保定学院的西部支教之路。

  不由得又想起,张桂梅老师在高考送考前说的那句话:勇敢一点往前冲,走出这些沟壑。之后再带着科学技术知识返回来,让我们这片山山水水更美更壮丽。

  在本世纪初,各地便涌现出许多大学生村官,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在乡村振兴、推动共富上,贡献了聪明才智,成效明显。它渐渐成了国家层面推动的一项工作。

  3

  名校生都是学霸,真正的学霸敢于挑战自己的人生、挑战各样的困难与职业。名校生当村官、做基层工作出成绩的屡见不鲜。

  “耶鲁村官”秦玥飞就是最出名的一位。他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耶鲁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很多工作机会,选择到湖南省衡山县贺家山村担任村官。他带领村民修路、修水渠、振兴特色产业、修建敬老院、引进信息化教学设备等,当地一年一个样、六年大变样。可见,只要心之所向,努力奋斗,小乡村也可以有大作为。

  作出类似选择的还有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罗林姣。2020年,她任职深圳市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街区建设部部长,主要负责街道三区融合、民生实事及微实事、文化、体育等工作,投身基层管理事业。

  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与观念也在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不断打破旧有框架,不再拘泥于别人给的人设。近些

  人生本来就会有许多种选择,多样的选择才会让人生精彩,让这个世界多许多色彩。近些年,名校毕业生报考中小学生教师岗位的越来越多,放远视野,我们更欣喜看到这样的场景,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教育大师之雏形吗?

  想起前两年网上热热闹闹争论过的话题:花400万出国留学,回国拿十万年薪,还要不要出国留学?

  如果人生的价值仅仅用金钱来衡量,只是用性价比来判断,那么,也不用问这一生是否愉悦、是否有成就感、是否活出精彩活出自己,只需要自问:如果有来生,你愿意照此再活一次吗?

  最后,以鲁迅说过的一段话,送给各位同学们,这对当下的我们仍有启迪和警示意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这是时代的希望,也是中国的期待。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