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发稿时间:2024-11-30 10:45:00 来源: 农民日报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质量提升策略。
保持耕地数量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一是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明确界定一般耕地的主要用途,即专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以及饲草饲料的生产,对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的行为进行严格控制。在不破坏耕地耕作层且保持耕地原有类别不变的基础上,允许适度种植其他农作物,以丰富农业生产结构。二是发掘耕地后备资源。根据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等指标,将宜耕但尚未利用的土地、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过程中可复垦的建筑废弃土地资源,以及具备开垦条件的滩涂和因自然灾害等损坏的耕地调整恢复为耕地。针对零散破碎的耕地后备资源,采取土地平整、灌溉设施建设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统筹开展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整治,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区域范围内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减少,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趋势,保护耕地资源不受破坏。加大土地整治与复垦以及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的实施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提升耕地质量是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的关键。首先,要做好土壤改良与修复。致力于防止耕作层被破坏,着重应对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以及东北黑土地退化等突出问题。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结构,进而增强土壤肥力。其次,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致力于打造出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备、农电配套齐全、土壤肥沃、生态和谐且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体系,提升农田的生产潜能与综合效益。最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灌溉系统,确保农田能够获得充足且高效的水资源供给。积极推广高效的管道灌溉系统,以及喷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旨在大幅度减少水的蒸发与渗漏损失。
耕地生态保护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要实施科学耕作。积极运用现代农业科技与管理智慧,对农田实施精细化、高效化及生态化的耕作与管理;实施轮作与间作制度,有效抑制病虫害的滋生,增进土壤肥力,全面提升农田的生产潜能与综合效益。通过持续优化耕作技术与管理体系,大力推广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减轻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问题。二要加强生态保护。在农田周围种植防护林,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对耕地的影响;在田间修建生态沟渠,促进水体自净能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农田周围种植植被缓冲带,提高生物多样性,减缓风蚀和水蚀,保护和恢复农田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三要控制农业污染。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对耕地的污染,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药等手段,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改善土壤环境,合理处理畜禽粪便,防止其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减少水体污染。四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学合成物质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建设生态农场,采用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利用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促进农作物生长,形成闭环生态系统。将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制作成饲料、肥料或生物质能源。
王心良 王敏如(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