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AI训练师“火”了,前沿技术带来的不只是新职业
发稿时间:2025-04-16 09:56:00 来源: 农民日报
“你平时用的AI(人工智能)可能是这些农村宝妈训练出来的。”最近,农村AI训练师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当我们日常刷短视频、拍照识图、生成图片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指尖几秒钟完成的动作,背后是无数人对这些信息的反复训练。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有一群特别的AI训练师,她们周末在村里忙农活、带孩子,工作日回到县城写字楼“投喂”AI。一边是近几年新兴的前沿科技,一边是在乡土大地上耕耘了数千年的农民群体,如今经由这个新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AI训练师是啥?简单来说,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业。AI训练师通过对海量的数据模型打上标签,如画框、瞄点等,告诉机器哪个对哪个错,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让机器更高效地执行任务。通俗来理解,AI训练师就是AI的启蒙老师,像幼儿园老师一样,通过不断重复、举例,让机器更准确地识别出规律,直到学会主动分辨,学习人类的思维方式。那么,人工智能这样“高大上”的前沿科技怎么会如此迅速地与农民产生连接?就像每一次火箭的成功发射背后,都是一个个具体零部件的精心打磨,不管看似多么“高大上”的技术和产品,背后大量的基础工作总要有人做。工业生产如此,数字技术同样如此。事实上,人工智能并非天生就智能,而是靠大量人工训练出来的。这样的基础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需要忍受枯燥,有足够的耐心。这也是为什么AI训练师会迅速成为农民、特别是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的就业新选择。
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人对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应用表示出各种担忧,担心工作机会变少,工作饭碗被抢。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总有一些传统职业会走向消亡,更重要的是,也总有一些新职业成长壮大,为人们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其实,早在几年前,数据整理和模型训练就已经在大规模开展,不少人工智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选择落地在农村地区。与此同时,一些县域也抓住大城市人工智能企业下沉带来的机遇,将“人工智能+”作为县域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地方政府顺势牵线搭桥,引进订单,开辟了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在农村的发展空间,还有不少农村整合空闲场地建成工作车间,组织村民集中参与学习。当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数字就业的机会也会随之生长。就像发生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榆林市清涧县,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等县城里的故事那样,AI训练师在农村的火热,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吸引了年轻人才回流,为农村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AI训练师这一新职业帮助不少农民开辟出自己的人生赛道。他们有的通过与前沿的科技、全新的产业链打交道,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找到了价值认同;还有许多人从外地返乡,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在一些地方,这份工作的工资收入达到千元甚至过万元,许多农民尤其是农村女性从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需要注意,农村AI训练师也面临一些困境,比如数据标注工作的挑战在不断升级,标注的内容越来越难,甚至有英文任务;又如部分企业自律意识不足,压低数据标注的计件价格,影响从业者的工资收入。对此,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举措,推动行业发展越来越规范。更重要的是,农村AI训练师不能只停留于基础工作,只做技术进步的“垫脚石”。要让这一职业成为农民与前沿技术之间的桥梁,通过新职业的窗口,让更多农民抓住这一风口,看到新技术、并最终用上新技术,触及更多社会资源,踏上产业转型升级的快车道。笔者欣喜地看到,现在已经有不少AI训练师将人工智能与育种种植、养猪养牛等结合起来,用上了“新农具”,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再升级。
农村AI训练师的出现,只是前沿技术与广袤乡村碰撞出的一个小火花。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今天,类似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只会越来越多,也一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乡村产生新的连接。以技术为乡村打开一扇窗,乡村将还以更丰富绚烂的色彩。(赵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