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虚假助农”,让真实善意抵田头
发稿时间:2025-04-30 10:57:00 来源: 农民日报
“卖惨”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流量,但真正可持续的助农,不是靠虚假兜售和贩卖悲情,而是靠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数字化能力。
自4月15日以来,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突出问题。相较于以往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这次整治行动目标更明确,打击重点也更加深入细化,比如,打着“助农”“扶贫”名义,编造悲情剧本引流敛财的现象,就被纳入重点打击范围。
近年来,借助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触网”以获取更多信息和技能,更多农村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呈现在公众视野,并成为互联网优质内容的一个重要赛道,像短视频直播带货售卖农产品、带火乡村文旅等,已经较为普遍。与此同时,问题也不少,卖惨式营销、虚假摆拍、散布不实信息等现象屡禁不止,而且手段更加流程化。有的通过精心设计剧本、虚构拍摄场景营造视觉冲击,有的通过悲情戏码吸引流量,也有的在直播间制造抢购假象,诱导消费者购买。最近,网上流传的“村民跪地问天求雨耕种”的视频,表情夸张,背景音乐煽情,乍一看是农民表达对干旱的无奈,但事实却是摆拍和恶意炒作。这些短视频遮蔽了地方和多数农民积极抗旱的实际情况,也对抗旱救灾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唯一的“好处”也就是给视频制作团队带来了流量。
“虚假助农”的背后是利益驱动,这类行为不仅扭曲了助农公益的本质,也对农村电商生态与乡村振兴进程造成了伤害。调查发现,名为“大先哥助农在行动”的短视频账号,其销售的水果并不是当地农民生产种植的,实际来自网络平台商家,剧情也是编造的,甚至一人饰演多个角色,一会儿是贫困果农,一会儿又是充满爱心的水果收购商。事实上,真正的农民还在忙碌地打理、采收,或者去乡镇集市、通过线上平台销售,根本没有时间在网上哭喊卖惨。这种“虚假助农”模式,看似为农民发声,实则毁坏了农民形象,还挤占了社会资源。当农民朋友真正需要帮助时,渠道反而受阻,甚至会被贴上“卖惨”标签。更需要警惕的是,虚假营销利用了公众的善心,透支了社会的信任。不少消费者本着能帮一把是一把的心理,购买爱心水果后,发现不仅品质差,而且数量严重不足,后续维权也困难重重,表示以后不会再参加此类活动。长此以往,农村电商这一重要的助农渠道或将因信任危机而丧失活力。
中央网信办此次开展的整治行动无疑是对“虚假助农”乱象的一记重拳,而整治网络环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拯救社会中弥足珍贵的真诚情感,让真实需求被看见。“卖惨”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流量,但真正可持续的助农,不是靠虚假兜售和贩卖悲情,而是靠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数字化能力。笔者也看到,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不少直播助农的优秀案例,如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的回乡创业“新农人”刘小洁通过直播带货,推广家乡的释迦果,成功解决了当地水果的滞销问题。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积极培育本土网红,“农村芳姐”任瑞芳已是当地响当当的“带货女王”,“小袁麻麻”肖宝丹还将直播基地拓展到四川省等地,她们都走出了一条短视频助农的良好路径。这些成功案例表明,真实、透明的助农模式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要看到,“短视频+直播”改变了以往农村信息流通滞后、农产品产销不平衡的局面。当前,关于乡村内容的创作者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域,农产品的带货类型也更加丰富,这些都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推手。要从根源上解决“虚假助农”的短视频营销乱象,还需在“破”与“立”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平台需要切实压紧主体责任,肩负起审查责任,建立农产品溯源机制与助农内容审核标准,对刻意造假、虚假营销的账号实施分级惩戒,持续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可持续的助农模式。可以借鉴电商平台成熟的商品审核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助农内容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主动作为,既要打击虚假乱象,又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赋能,搭建规范的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培育本土“新农人”,让农民从“被代言”走向“自主代言”,从“被帮助”走向“自我发展”,通过实力赢得市场。比如设立专项培训基金,邀请专业人士为农民进行电商知识、直播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让农民能够真正掌握线上销售的本领。
直播的目的是做好推广,助农的本质在于助人,做好“三农”领域的传播,需要流量,更需要“留量”。在数字化浪潮下,摒弃煽情与炒作,回归对农业规律的敬畏、对农村特色的守护、对农民主体性的尊重,将各方资源投入到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民数字技能提升等长期工程中,才能让网络流量真正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正能量,让每一份善意都能精准抵达田间地头,让每一份农产品都能承载真实的乡土故事。(赵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