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贵州“村T”火了,给非遗传承带来怎样的启示?

发稿时间:2025-05-07 10:05:00 来源: 农民日报

  最近,贵州“村T”在网络上接连引发关注。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举行的“开秧门”活动中,主办方将T台搬进了田间,农民成为“村模”,有的将农耕工具扛在肩上走秀,有的身穿绚丽的民族服饰踏出自信步伐。前不久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村T”舞台上,一位贵州爷爷用农具扛起穿着苗衣的5岁孙女走秀,令人感慨“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精彩的“村T”,走出了传统文化的自信和魅力,更体现出人们对于非遗的关注和喜爱。

  贵州“村T”是一个展示民族服饰的公益T台,自去年七月份在凯里市搭台后,400余场走秀吸引了超4万人次参与。这源于当地一位苗族设计师的自发创意,其创新之处在于,将贵州多民族的非遗服饰搬上T台,在“草根”模特的演绎中,碰撞出非遗又土又潮的反差感。在台上,游客看到的模特可能是田间地头的村民,或是绣娘、孩童、银发老人,还有可能是外地游客,参与者没有地域、年龄和职业的限制,每个人都能上台走两步。他们的台步或许不够专业,却足够自信耀眼。同样吸睛的是,模特身上穿戴着苗绣、侗族绣、银饰等少数民族非遗元素的服装,绚丽又隆重,此前的T台秀中,还有一边绣花、一边唱歌走秀的绣娘们,重现了苗乡侗寨的生活情境。以“村T”为情感纽带,一股打破边界、自由快乐的松弛气息扑面而来,在交流交融之中,人们更是切身体会到,非遗不是沉睡在博物馆里的符号,而是可以穿在身上、融入日常的生活艺术。

  当然,对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贵州“村T”引人入胜的关键。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村T”舞台上,精美的苗绣结合了当前流行的面料和时尚,蜡染、银饰等非遗元素融入了现代设计,苗族飞歌与电子乐混搭,非遗技艺与现代美学完美交融。在凯里本地,多民族文化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苗绣被嫁接到轻量化的文创潮玩产品,如小香包、围巾、装饰画等小物件,“看一场秀买一个文创”成为日常。游客的文化体验也愈发多元,从高端收藏到拍照体验,再到参观苗绣展览、亲手缝制苗绣嫁衣,非遗正在以各种方式流动起来,与人们的生活产生连接。

  从“村超”“村BA”再到“村T”,“村字头”活动接连掀起热潮,是因为其在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唤起了人们心底对于乡村的情感记忆,勾连起人们对于乡土文化的珍爱之情。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传统村落的消失,依附其上的语言、习俗、信仰如风筝般散落,一些曾经流传在民间的非遗,已经成为尘封的记忆。如何让这些历史悠久的非遗能够更好、更完整地传承下去,不至于被时代蒙尘?除了确立保护名录、培育传承人之外,“村T”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地方政府要搭好戏台,引导草根力量激活非遗传承。“村T”从村民发起之初到召开几百场走秀,凯里政府的支持功不可没,为这一公益组织解决了场地、资金、人力问题。现在凯里每周会举办三次“村T”,极大调动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每每举办活动,附近村寨的父老乡亲会将珍藏的精美民族服饰拿出来走秀,许多村民自发参与民族服饰的设计,这些产品保持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还为家庭带来增收。非遗的创造主体是农民,把在本乡本土成长起来、富有热情和创造力的一批年轻人引回乡村,是非遗传承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顺应这股活力,地方政府要充当引导者、扶持者,保护村民自发创新、自由创作的热情,共同探索非遗别开生面的打开方式,让更多村民从欣赏者变成参与者,托举非遗走向更大舞台。

  要打造“非遗+旅游”的新创意,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和情绪价值。“村T”的“出圈”,契合了当前人们对于非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源于人们对于乡村旅游松弛感的热衷。传统的文旅模式往往侧重于人文景观的展示,游客走走停停难以留下深刻印记。服饰走秀的形式,让游客在体验之中理解非遗,在互动之中增加乐趣,源于生活的体验方式能够引发更深刻的情感共鸣。不难发现,“非遗+旅游”正在回应“打造乡村文旅”“传承非遗”的时代命题。当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年轻人追求的诗意日常,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乡村文旅的发展、非遗的创新传承,更是传统文化激荡的活力。(刘诗麟)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