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让更多青年人才入乡来

发稿时间:2025-07-03 09:53:00 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书写,希望的田野呼唤更多青年参与。随着高校毕业季的到来,如何拓宽青年基层就业创业路,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到广袤乡村放飞青春理想、实现人生价值?来看看基层干部怎么说。

  ——编者

  帮助青年创业者筑牢风险“挡风墙”、夯实梦想“千斤顶”——

  畅通青年返乡创业路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如何让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引得回、干得好、留得下,考验着乡村的政策机制和就业创业环境。要营造入乡氛围,厚植发展沃土,畅通青年返乡创业路。

  返乡不易,创业更难。青年有冲劲、有想法,但容易受困于资金、平台、技能等短板,需要帮助他们筑牢风险“挡风墙”、夯实梦想“千斤顶”,解决“成长烦恼”,真正促成双向奔赴。着力构建青年人才入乡发展平台,让他们有舞台各显才能、施展抱负。加强创业培训,提高返乡青年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升级打造高品质众创空间,营造优良就业创业环境。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推动涉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完善财政投入、基建、技术、政策落实,对青年返乡给予创业立项、项目审批、工程建设、市场经营等全链条式扶持。完善创业保障,建强市县创业服务机构,优化县乡村三级创业点布局,引导项目与县域规划深度融合。

  投入真金白银,更需真心实意。要下大力气贴心服务,让青年有决心扎根田野、有信心建设家乡、有机会出人头地。通过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村后备干部培育储备、年轻人才联系等制度,将优秀返乡创业青年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作为村干部后备培养人选,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高入乡青年的获得感荣誉感。推行“青年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以节日关怀、难题速解破除疏离感,强化“我是村里人”的身份认同。要健全各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和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探索建立适用“田秀才”“土专家”的评价体系,最大化释放人才红利。不断提升乡村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环境,让乡村真正成为青年创业的沃土。多渠道宣传推广返乡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典型榜样,搭建公众认知窗口,营造理解、支持返乡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江西省南昌市委组织部 邓全生 杨能)

  构建适配乡村实际的人才工作体系——

  让人才光热注入乡村脉动

  当前,农村基层引不来、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突出,过度依赖“输血式”投入,本土内生动力激发不足。要构建适配乡村实际的人才工作体系,真正在广袤土地上筑起人才灯塔,将人才“光热”注入乡村振兴的“脉动”之中。

  破解人才供需“两张皮”,首要在于摸清本地产业需求、人才类型、能力标准,科学编制乡村急需紧缺人才分类目录,建立动态调整的需求清单,实现产业缺什么、靶向补什么。要完善人才回归激励机制,精准对接重点产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强化本土能人孵化,激活乡村“田秀才”“土专家”潜力,倡导柔性共享理念,鼓励“人才互助”等模式,发挥人才长板效应,构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人才池。要打通人才价值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建立科学的人才作用发挥评估体系,将人才的智力优势、团队的协作效应,最终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发展动能和乡村治理效能。

  破解“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难题,必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壮大适应乡村需求的生力军。要高标准打造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人才培养阵地,搭配多个分布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产业园区的一线实践教学点,让人才深入了解乡村、亲近乡村。构建“政府搭台+院校支撑+企业参与”的协同生态,政府发挥政策牵引与资源整合核心作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设立专项支持资金;院校提供师资、课程、科研力量支撑,定制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教学内容;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岗位、真实项目案例和导师资源,推动人才能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要精准化培训赋能,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深入调研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农村电商、非遗传承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差异化需求,设计模块化、可组合的培训菜单,大力发展“田间课堂”“车间课堂”“云端课堂”,结合“师徒制”、工作坊、创新大赛等多种形式,构建理论与实操交织的复合型培养载体,满足人才个性化、多样化成长需求。

  人才工作的最终目标是释放人才创造力、转化人才生产力、放大人才影响力。要创新人才价值实现路径,推动人才真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推行人才组团服务模式,通过集中派驻、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形式,深度嵌入产业链各环节,提供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品牌营销等全链条智力服务。打通高校院所智力资源下沉落地的路径,建立“高校智库+地方试点”的成果收益转化机制。地方可根据产业痛点、治理难点提出具体需求清单,高校科研团队带着前沿知识、科研项目、技术成果深入乡村,共同确立攻关课题。通过共建研发平台、科创飞地、人才驿站,实施成果转化项目“揭榜挂帅”,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乡村生产实践和治理场景。建设覆盖全域的乡村人才大数据平台,实现人才供需信息的智能分析、精准匹配、定向推送,推动人才工作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 李瑞达)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