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串珠成链,打造乡村共富特色产业集群

发稿时间:2025-07-12 10:15:00 来源: 农民日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具有资源要素集聚、地域特色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新亮点和联村带农富民的新载体。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集群,是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以乡镇和自然村为基本经济单元,培育出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或产业。乡村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而且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然而,一些特色产业村长期各自为战,缺乏抱团发展的理念,导致产业链短、同质化严重、抗风险能力弱、市场开拓不足等问题。以村镇为单位的农业产业则面临销售渠道与品牌建设的持续发展瓶颈,造成产品竞争力弱、附加值低,易陷入低价内卷的恶性循环。县域单一农业特色产业容易出现技术断层、资本短板、人才空心等问题,往往导致关键环节断链。“小而美”的乡村特色产业如同散落的珍珠,即使再精美独特,若缺乏系统串联与协同整合,也难以突破各自为战的“孤岛效应”。农业产业链条长且宽,涉及众多环节,某个环节的点状突破无法替代产业链的网状生态。村集体内部和相邻村庄协同不足,难以形成内部分工协作合力和外部差异化互补。打造乡村共富特色产业集群,唯有串珠成链,才能释放更加强大的集成效应和规模效益。

  串珠成链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需要的是将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农业生产要素在村镇县等地域空间系统重构,实践路向要以核心村或龙头企业为引擎,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构建以点带面、梯度扩散的发展网络,形成利益共享、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通过让每一颗珍珠在产业网状生态链中找到独特价值位势,将农民深度嵌入价值链的各环节,从而实现从单兵突击到联村共富的跃升。例如,陕西省的黄土高原苹果产业集群在6市7县(区)协调布局良种苗木功能区、核心生产区、加工流通集聚区,形成了世界级苹果产业带。又如山东省的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在寿光市及周边县(市、区)联合打造生产、加工、研发创新功能互补的蔬菜产业综合体。

  推动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串珠成链,实现区域集群化发展,需要县乡政府、村集体、龙头企业等多方协力,共筑兴村共富链。

  一要以“链长”为牵引,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串珠成链,做好乡村连片振兴文章,地方政府要发挥“链长”作用,紧紧围绕共同富裕产业集群建设目标,建立完善的县域特色产业链图谱,明确资源配置和招商引资方向,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常态化服务机制。地方政府通过优化生产端、做精加工端、畅通流通端、培育供应端、拓展销售端,系统谋划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实现补链强基、延链扩容、强链突破。要注重整体性、协同性,打破村镇地域和行业部门壁垒,建立跨村镇和跨部门的政策协同机制,整合财政、土地、金融等政策资源,通过跨区域联动发展,凝聚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劲合力。

  二要以“链主”为引领,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在打造乡村共富链过程中,要遴选具有品种优势、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的村镇作为“链主”,通过政策倾斜、技术赋能和品牌培育,强化其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示范引领作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要培育“链主企业+生态伙伴”体系,通过定向招商、技术改造等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同步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庭院经济等配套主体,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通过建立区域梯度承接机制,进一步串联周边区域分散资源,协同打造差异化联动发展格局。围绕“链主”需求,可引导周边村镇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广种植、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电商营销、乡村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和配套服务,促使各个村镇间形成紧密的产业互补关系。通过产业融合和裂变,驱动跨区域资源高效配置,构建特色产业优势明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突出、多产业链条完备、市场竞争力高的区域产业集群。

  三要以机制为抓手,强化保障,壮大集群。打造乡村共富特色产业集群,要构建联村多赢发展新格局,依托订单农业锁定产销关系,输出标准化技术赋能生产端,构建统一品牌打通市场端,将周边村镇小微加工企业、合作社及零散的农户整合为“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集约化协作网络,以契约化合作降低经营风险,实现收益共享。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探索“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风险对冲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完善服务保障机制,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开展技术培训、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搭建“数字联村”区域性产业信息中枢平台等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集群集聚。

  作者黄启才系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巧龙系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