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豆腐嘞来啦!”一声响亮的吆喝声,已成为村里老人们熟悉的讯号,穿透在河南省新乡市、平顶山市等地的村庄,也吸引着很多网友的关注。近日,河南省新乡市唐庄镇27岁姑娘李福贵,开着小货车进村入户卖东西的视频爆火,视频中记录她与村民们亲切互动的场景,被网友称为“卖菜西施”。截至目前,李福贵的抖音账号粉丝量超过790万。
自媒体平台上乡村题材的短视频不在少数,为何李福贵的视频火了,甚至还被网友“催更”?点开视频,李福贵的货车上有豆腐、点心、挂面等日常食品,也有草帽、布鞋、杀虫剂等日用品,价格都很便宜,西葫芦和卷心菜五毛一斤,凉粉两块钱半盆,村民花十来块钱能买好几样东西。抹零头也是常有的,五块六能抹成五块,无论买不买,她都递给村民尝一尝,称完重还额外添上一些。善良和温暖总是相互的,这种“亏本买卖”恰是乡土社会互惠互助逻辑的直观呈现。热情的乡亲送她自家的李子、杏、鹅蛋,多次邀请她去家里吃饭,叮嘱她路上慢点开车……她说“他们只是在我这儿买了个东西而已,干嘛要对我这么好”。她在本子上记着村民需要的各种商品,下次再来时就捎带过来,还开启“以物换物”,村民用自己的小米、萝卜干、红薯干换她带来的货。镜头下轻松买卖、赠送品尝、家长里短唠嗑的细节,被网友评论说“这哪是生意,大家都爱看这人情味”,也正是这种乡村烟火气和真善美的表达,激起了更多人对淳朴乡情的共鸣。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福贵每隔几天的到来让平日安静的村子热闹起来,“妞你来了”“等几天还来哦”“中中”,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填补了老人们的时间。除了卖东西,她还为老人们定格影像,装相框送给老人,网购天安门背景布弥补老人们没去过北京的遗憾,帮独居老人晒麦子,替耳背的大爷给儿女打电话等等,正是这些简单而真诚的举动,给村里的老人们带来更多陪伴的温暖。同时,这些视频也像桥梁一样,让远在他乡的人们看到家中的老人,有网友托她帮忙拍下自己的父母,也有老人看到李福贵到村里就主动买东西,说是自己孩子交代的。一定程度上说,李福贵成了乡村老人和孩子的情感连接点。
其实,除了一幕幕乡村温情,值得关注的是,李福贵的视频传递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近年来,乡村吸引了越来越多自媒体创作者的关注,但同时出现了刻意放大贫困、渲染苦难的内容。比如名为“大先哥助农在行动”的短视频账号虚构果农滞销、家人患病等悲惨故事进行直播带货诈骗;名为“凉山孟阳”的百万粉丝网红打造“贫苦女孩”人设,吸引关注。这些行为看似在关注乡村,实则是在消费乡村中博取流量,伤害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也都遭到封禁。相比之下,李福贵的父母智力残疾,既要照顾年迈爷爷,又要挣钱养家,这些“惨状”并没有被拿出来营销,反倒成了她努力经营生活的动力。她说“哪怕生活给我一个破锅,那我就把它修好,给我个铁,我都把它造个别的东西”,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感动了很多网友。最近另一位走红的河南老乡刘诗利,因“参加北京图书大厦读书会”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面对流量变现的机会,他拒绝了直播带货的提议,依旧重复着奔波打工、保持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的日常。两位普通人的走红,照见了更多普通人的坚韧,也照见了大众对真实生活底色的珍视,以及对不被流量裹挟的朴素坚守的认同。
当然也有网友担心,此前就有千万粉丝“东北雨姐”因精心编排农村生活、售卖不合格农货而翻车,走红后的李福贵会不会改变初心?至少到目前为止,李福贵依然开着小货车穿梭在各个村庄,热情地和村民打招呼,车里不断添置新东西,这些自然而然的行为,回应了网友的担心。笔者注意到,走红后的李福贵坦言“没时间剪视频了,生活节奏全乱了”“怕别人说卖货是在消费老人”。她表示,“我在自媒体上挣的钱,本身就是应该去回馈于他们的。”这份清醒或许正是她一直被网友“催更”的原因。
乡村流量不是终点,而是重建人与人连接的起点。正如爆火的“蹭饭书记”董桂林所说,除了陪伴,更想把流量留在村里。如何利用好乡村流量,对更多像“李福贵”一样的“新农人”来说,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方面,真正在农村干事做事,无论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还是默默无闻的平凡小事,都要回归生活本身,做好真实的记录和传播,还原乡村的真善美,避免急功近利的流量消耗。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流量反哺,将流量转化为乡村的发展动力,比如用带货收益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为留守老人添置生活用品,或是扶持本土的种植养殖产业,让优质农货走出大山等。也只有这样,流量才能扎根乡土,惠及更多人。
任何一个乡村网红的走红从来不是一场意外,其生命力存在于脚踩泥土的深耕中。愿更多“李福贵”们守住初心,将镜头始终对准田埂上的辛劳与汗水,对准乡亲们的喜怒哀乐,让流量成为滋养乡村的活水,在烟火气里蓬勃生长。(赵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