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年轻人群体中流行起了种田游戏,和追求刺激的竞技类游戏不同,种田类游戏主打慢节奏和沉浸式体验田园生活,不少人在手机里经营起了自己的“赛博农场”,当上了“数字农民”。远离农村的城市年轻人为什么纷纷爱上了种田?
其实细数近年来流行的游戏,很多都带有种田元素,甚至一些本不是主打种田的游戏,都被开发了种地新玩法。最早的《开心农场》,依靠社交网络风靡一时,全年龄段用户加班加点甚至是定闹铃,就为了能准时“收菜”“偷菜”;还有爆款游戏《集合啦!动物森友会》,玩家在游戏里建造自己的小家园、打理田地、和小动物互动,截至去年12月,这款游戏在全球销量已经突破4700万份。再把视野放大,除了游戏,与种地有关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也频频登上荧幕,收获一众好评。
如今,游戏市场竞争激烈,各种优秀的游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视听享受极佳。为何“赛博种田”却稳稳占有一席之地?这离不开刻在我们骨子里的种田基因。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早已深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古人向往田园与自然,写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经典,而现在的年轻人自小熟读古代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诗,与农耕文明隔空对话。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到,中国这种乡土社会形态中,最离不开的就是土地。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虽然年轻人远离土地,却仍然对农村生活、农耕文化保留着喜爱与向往,以各种方式在钢筋水泥中体验耕种的乐趣,比如,现在很多人喜欢在阳台上种点小葱、香菜等,其实就是因为打理小菜园时能收获一份踏实。而种田游戏则让人们重新与土地建立联结,去实现自己的田园梦。
“赛博种田”也是年轻人独特的“充电”方式。很多玩家在谈及游戏体验时,纷纷感慨种田游戏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变大,他们希望能找到放松的空间。种田游戏则提供了一个“世外桃源”,不追求剧烈的情节冲突,而是以慢节奏满足玩家细水长流的游戏需求。拿起手机,我们就能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赛博乡村”中,满足我们精神上对简单、淳朴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这类游戏一般自由度高、开放性强,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播种何种作物、喂养哪些动物,全程靠自己的努力和选择,让农场实现从荒芜到繁荣。当农作物丰收、农场实现自给自足时,玩家会获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于“赛博种田”的热情,也逐渐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种田游戏让许多久居城市的年轻人体验到了农耕的乐趣,更多人愿意在空闲时间前往农村,将线上体验转化到真实的乡村生活中。这推动了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三产融合项目的发展,拓宽了消费场景,推动新业态打造,比如最近一地难求的“共享菜园”,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带动当地发展和农民增收。
土地情结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赛博种田”将抽象的农耕文化具象化、形象化,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转化,引导玩家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农耕文化。通过还原昼夜更替、四季变换,建立真实的农耕场景,让年轻人在游戏中重新接触春种秋收的农耕智慧。例如,《江南百景图》将二十四节气、梯田灌溉等农耕知识融入玩法,玩家在规划农田时,会自然了解芒种适合种水稻、雨水节气需防涝等常识。《富庶农桑》提炼出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相应制度,展现种植、畜牧、手工业作坊等内容,此外,游戏还大量引用了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中的农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
说到底,“赛博种田”种的从来不只是虚拟的作物,更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里种下的生活锚点——是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朴素信念的坚守,是对钢筋水泥之外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更是对流淌在血脉里的农耕文化的温柔回望。无论在像素构成的田野,还是泥土芬芳的田埂,那份对土地的敬畏、对劳作的虔诚、对收获的珍视,终将成为我们穿越世事纷扰时脚下最坚实的大地、心中最温暖的原乡。(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