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主理人”这个词一路从潮牌界蔓延到田野之间,乡村主理人成了不少人眼中的新身份、新职业、新希望。过去,农业更依赖传统直销,如今,内容叙事成为连接市场与消费者的重要方式;乡村创业也从单一营销进入品牌表达的新阶段。推动这一转变的群体之一,就有那些自带审美、自带表达能力、自带关注度的乡村主理人,他们通过个人专长,帮助挖掘、放大乡村品牌价值,为乡村发展带来不少喜人改变。最近,经由媒体报道,不少人关注起这个群体,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乡村主理人是谁?他们可能是从城市回流的返乡创客,可能是从美院毕业的插画师,也可能是做内容出身的自媒体博主。他们进村、住村或“蹲村”,选品、设计、讲故事,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品IP,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他们一边搭建供应链,一边搭建创业主体概念,用“生活方式+审美包装+情绪共鸣”重写乡村叙事。
长期以来,乡村产品缺的不仅是渠道,更是表达。乡村主理人的出现,让那些原本藏在深闺的农产品价值被更多人看到,让本身活跃在地方的农业品牌增加了辨识度和知名度。除此以外,有些主理人帮助激活了农产品潜在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温度,让更多人对于乡村有了新的认知,借此看到乡村产品的多样性。在社交媒体上,笔者注意到有主理人把鸡蛋装进木盒、在茶叶上写诗意文案,有人设计田园体验路线、推出亲子耕读课程,也有人将乡村生活打造为一种别有意蕴的生活方式,激发不少城市消费者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地方出现“主理”变成“表演”的情况。一些主理项目看似内容丰富、故事动人,实则是“贴牌+高溢价+重包装”的营销套路,既无产地溯源,也无供应链能力,更谈不上长期发展。因此,在欢迎主理人返乡的同时,还应追问的是,什么样的主理人才是乡村需要的?
在乡村新业态不断涌现、城乡资源加速整合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主理人是那些有乡土情怀的创业者,是有能力将产品说清楚、卖出去的推介者,是能够嫁接小乡村与大市场的连接者。
如果说前几年乡村主理人更像是单纯的营销者,那么今天,它更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全链条的统筹者。在农业这个行业里,“主理”不能只是策划、拍摄和直播,也需要深度理解乡村、产业和农民的现实。
一位乡村主理人,应帮助乡村讲好产品故事、树立品牌表达。乡村品牌背后有一二三产的融合,有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制作链条,将品牌故事讲好,能帮助传递乡村的真善美,让人感受到乡村产品的独特价值。这要求主理人不仅要主理理念,更要主理一份统筹的智慧。他们要主理产品质量,从选品、打样、品控到定价,不是一味包装溢价,而是站在消费者角度展现农产品的真实价值。要主理供应链建设,包括物流、仓储、订单管理,提升效率,减少损耗。还要主理信任搭建,让消费者知道他们买到的农产品是谁种的、在哪里种的、怎么种的。这不仅是合规的需要,更是品牌立足的根本。
当然,这不是说让主理人事事亲力亲为。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愿意从表达者走向连接者的角色,是不是能发挥个人才能,做好统筹工作。这意味着,主理人要具备一定的产业知识、资源协调能力和长期主义心态,带领团队把品牌做好,把产业做长久。
更重要的是,一个优秀的乡村主理人应学会向下扎根,不仅要把故事讲好,更要把价值留在当地,推动集体共创。这就需要他们主理好人地关系,与当地农户、合作社形成稳定、长期、互利的合作机制。把更多的资源、更亟须的能力引入农村,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可喜的是,一些有经验的乡村主理人已经开始这样做。比如,在福建省三明市忠山村,乡村主理人推动农文旅融合,引入青年人才,帮助村里打造集体品牌,发展乡创产业;在云南省昆明市雁塔村,主理人通过运营村集体公司、电商带货和制度设计,带村民卖红梨、开小店……这些探索,正是主理人与乡村“双向奔赴”的鲜活样本。
未来的乡村,需要这样一批主理人:他们或许不“潮”,但他们踏实;他们或许不“红”,但他们能干;他们肩挑责任,脚踏土地,值得农民的期待和社会点赞。(李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