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让乡村学校成为孩子成长的沃土

发稿时间:2025-09-10 11:26:00 来源: 农民日报

  最近,网上的一则视频,引发了人们对那些坚守在乡村的教师和留守在乡村的孩子更多的关注。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一处乡村小学教学点,开学升旗时,全校仅有的三名学生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庄严敬礼高唱国歌。老师与孩子们的坚守让人感动又心疼。这样的场景也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一些地方的乡村教育依旧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关注。

  近年来,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乡村教育水平得到持续提升。自2006年起,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特岗计划”实施以来,累计选聘特岗教师118万人,覆盖22个省份、1000多个县的3万多所农村学校,点燃乡村孩子的求知梦想。我们可以看到,硬件条件每改善一点、师资力量每丰富一些,对农村孩子来说都意义非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特别强调,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2024年,财政部下达1582亿元资金,比上年增加23亿元,引导和支持地方进一步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同时也要看到,在乡村教育发展中,确实存在着因“撤点并校”带来的现实挑战。随着乡村学校数量、规模下降,不少乡村教师面临生源弱、教学难度大、晋升空间小的职业环境。不少年轻的乡村教师,还面临着孩子在城市读书、自己在乡村教学的现实困难。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全局性事业,城市和乡村都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教育中,不该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在教育发展中不应让任何一所乡村学校陷入“孤岛”,如何进一步补齐乡村教育中存在的短板,让乡村成为能够吸引教师、培育孩子的沃土,亟待全社会关注。

  从教育发展来看,应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在根据实际情况稳妥撤并乡村“小、散、弱”学校的同时,也要花大力气为乡村建设、改造出“不比城里差”的学校。无论是新建标准化的运动场所,还是为乡村学校配备符合教育部颁行标准的仪器、图书、音体美器材,目前都已经有了客观条件,尤其是在数字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与城市共享优秀的师资已经成为可能。下一步需要的,是地方政府和学校负责人用心打造、精心安排,把国家投给乡村教育的每一分资金用到刀刃上。

  从文化传承来说,要挖掘乡土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教育内涵。应该看到,乡村教育有其扎根乡土、服务乡村的特殊性。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条件有利于乡村孩子在耕读并举中埋下一份乡土认同;乡村学校作为连接村庄的情感纽带,能够发挥培养人才回土的积极作用。让乡村教育魅力得以彰显,就需要乡村学校的建设始终围绕乡土场域,教材编写注重体现乡土内涵,通过日常接触,增加学生和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比如,数学课上,孩子们不仅可以计算商场促销折扣,还可以计算规划农田灌溉的水量配比;语文课上,孩子们背诵着《荷塘月色》里的优美诗句,更可以多多涉猎源自田间地头的乡土文学。让教育充满“乡土味”,不仅可以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可以让他们建立对家乡的认同感。这样“接地气”的教育不仅让乡村的孩子寓教于乐,对于城市的孩子也有相当的吸引力。

  值得欣慰的是,很多有力的举措正在一些地方得以落地。比如,在培养制度上,不少地方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在职称评定上倾斜指标,提供数字化教研平台,多措并举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在教学内容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利用闲置校舍改造劳动实践基地,云南省多所乡村小学开发在地课程,将彝绣课程、芦笙等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形成特色教学模式。这些因地制宜的举措,让乡村教育在传承现代文明之余融汇乡土内涵,使乡村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对激发乡村发展后劲大有裨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期待,乡村教育中不再有任何一座“孤岛”。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其意义不只在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安心从教、潜心育人,更是在守护乡土文明的希望与未来。(刘诗麟)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