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夹馍、烩麻食、擀面皮……在陕西宝鸡“90后”姑娘胡卿月的巧手下,一道道当地传统美食陆续摆上餐桌。网友看着视频里的美味,忍不住评论“看着就香”“还有啥是你不会的”。她凭借视频里热气腾腾的地道小吃、熟悉亲切的手工活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收获了50多万粉丝。不仅如此,昔日不理解她的父亲,如今也成了她的好搭档,父女俩一起为县里的猕猴桃带货。从城市回到农村,这不仅是胡卿月个人职业赛道的转换,更是新时代青年以数字技能赋能乡村产业、以文化传承激活乡土自信的生动实践。
当下,短视频赛道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聚焦乡村题材的创作者也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胡卿月的账号能快速积累一批忠实观众,核心原因在于她成功跳出了单纯的“乡村猎奇”或“美食教程”范式,构建起一个具有文化深度、情感温度的独特内容生态。
一方面,内容定位上打出了特色牌。许多乡村视频止步于展示田园风光,或浮夸表演乡村生活,而在胡卿月的视频里,各种形状的面条、“能夹万物”的馍等家常面食,光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呈现从食材获取到手工制作,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成了饮食文化的生动记录。同时,热气腾腾的土灶、亲手打造的小板凳,真实农村生活中的有趣插曲等画面,还唤起了观众对家乡味道的怀念、对慢节奏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叙事方式上充满了质朴动人的温情。胡卿月的镜头下还记录了一位“总在看书的父亲”,一声亲切的“爸,点火”成为视频的标志性语言。父女二人围坐在小方桌旁吃饭的画面,更是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和人情味。两代人之间和谐的家庭氛围,戳中了不少观众心底基于家庭、根植土地的踏实感,产生了情感共鸣。
揣着在都市打拼后的迷茫与不甘回到家乡,胡卿月凭借对美食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不仅收获了一众粉丝,还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航道。她用充满烟火气的视频治愈着无数人的乡愁,用数字技术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更令人动容的,是她与父亲之间的双向成就。父亲从最初不理解女儿的选择,到后来一同出镜,在花甲之年与女儿携手开启全新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胡卿月创造的,不只是一个成功的自媒体账号,还为父亲开辟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人生新舞台。
而对胡卿月的家乡来说,这些视频带来的改变更是实实在在的。一方面,那些快要被遗忘的老手艺——怎么做地道的蒸面皮、如何揉出“提起似金线”的金线油塔,都被她用镜头一一记录下来。这些视频不仅留住了家乡味,更让很多年轻网友看得入迷,进而开始关注、喜欢这些传统美食。老技艺也借着手机屏幕被更多人记住、传承。另一方面,视频还帮乡亲们拓宽了销路。她所在的眉县种有30多万亩猕猴桃,过去大多依赖收购商外销,如今通过直播带货,订单变多了,收购价也更高了。对于辛劳一年的果农来说,这比什么都来得实际,既能降低滞销风险,又能让一年的汗水换得更高的收入。胡卿月就这样,一边用镜头守住传统文化的根,一边用电商为家乡发展添了一把力。
当前,越来越多年轻人放下固有印象里城市的“体面”工作,选择回村发展。不过这并不等于简单的“退回”,也不代表就是“没出息”。对他们而言,读书不是为了逃离家乡,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他们生于此长于此,熟悉家乡的资源禀赋与民风民情,更能凭借新知识、新视野、新技术为乡村赋能、增值。比如四川省崇州市顺江村的“90后”大学生王伶俐,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成了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仅2024年,她管理的7000余亩农田,就实现小麦、水稻两季粮食总产量超6000吨,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户增收。再看甘肃省皋兰县石洞镇小伙陈柏年,回乡当选为兰州乡韵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后,一改传统种植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小麦种植,并开发出高附加值的面条、小麦产品,带动120户农户年均增收4万元。他们用行动击碎了“务农=低端”的陈旧偏见,向无数徘徊在城乡之间的青年证明,乡村同样是挥洒才华、成就事业的舞台。
胡卿月的经历告诉我们,乡村并不是象征着年轻人“没出息”的退路,而是藏着无限可能的机遇沃土。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年轻人,能像胡卿月一样,带着在城市里学到的知识、练就的技能,还有满腔热忱回到乡村。在这片广阔天地间,每一份才华都能找到扎根的土壤,每一次尝试都可能点亮一个村庄的未来。(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