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赋美乡村”旨在引导更多文化艺术资源向农村倾斜,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之内驱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范畴,具有守护中华民族根脉、赓续中华文脉的战略性、基础性与全局性意义。推动文艺赋美乡村,精准发挥文化的驱动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深厚的动能,已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在产业层面,进一步以“慢培育”的定力,支撑“快传播”的活力。“文艺赋美乡村”工作的首要着力点,在于推动乡村产业的文化增值与特色化发展。当前,数字技术打破了地理隔阂,直播带货、电商平台让乡村物产与手工艺得以直面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这种“快传播”模式为乡村经济带来了即时效益。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乡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源于其与自然节律同频的“慢”特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匠心独运的手工制造、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这种“慢”,是区别于工业流水线、虚拟信息世界的根本,也是其发展体验经济、特色消费的独特优势。“文艺赋美乡村”,要有规划地守护这种“生产性保护”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引导与美学培育,提升产业品质。鼓励社会各界,包括专业机构、学者、艺术家关注乡村产业,从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生态伦理等角度进行解读,避免产业发展中的低水平重复和审美偏差,并对乡村从业者开展相关美育培训,提升其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知与转化能力。
在生活层面,以“老传统”的滋养,润泽“新发展”中的人心。乡村振兴,关键是人的振兴。“文艺赋美乡村”的深层次目标,在于丰富农民精神世界,滋养乡村人文精神,重塑文明乡风。要进一步激活乡村文艺的当代价值,实现以文化人。地方戏曲、节庆歌舞、手工技艺、民间文学等丰富的民间文艺传统根植于乡村生活,于无声处滋养人心。“文艺赋美”可进一步运用民间文化形式,通过创作反映新时代文明乡风的作品,举办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节庆活动,让守望相助、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在地方发展层面,以“有特色”的路径,应对“广交流”的格局。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广泛交流成为常态,但也导致了文化特色与产业形态的同质化危机。文艺赋美乡村要引导各地深度挖掘并创造性转化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不可替代的地方文化IP。
具体要发掘梳理在地文化,构建独特标识,进一步凝练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历史故事、生态景观,并将其与文学艺术、现代设计、品牌营销、体验经济相结合。同时,要促进业态融合,形成联动优势。文化IP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延展性和融合力。以文化为内核,可以有效串联起农业、旅游、教育、康养等多种业态。
总之,乡村振兴,有文化才有灵魂,有文化才能持久。“文艺赋美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养心、赋能作用,从政府导向、文艺赋能、学术支持、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使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石,以文艺赋能乡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潘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