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热点时评 >> 正文

“村字号”点燃乡村精气神

发稿时间:2025-11-05 10:10:00 来源: 农民日报

  今年重阳节,首支乡村篮球厂牌“贵州台盘1936民星队”跨越千里,亮相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的“中原村BA”赛场。河南上蔡与贵州台江,两地曾同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因“村BA”这颗充满乡土活力的种子,相聚在一起。在展现乡村体育纯粹魅力的同时,这场赛事也传递出新时代乡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渴望。

  当“村BA”发源地的热情撞上中原大地的暖意,这场跨越千里的联动,正是近年来“村字号”群众性文体活动呈燎原之势的生动剪影。放眼全国,从“村BA”“村歌”到“村厨”“村展”,一批带着泥土芬芳的“村字号”活动,如点点星火,迅速燃遍大江南北。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日前发布的首份《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活动类型多达24种,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全国各区县均举办过“村字号”活动。这些“村字号”活动,覆盖体育赛事、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多个领域,既根植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合现代要素和创新理念,讲述新时代乡村的文化自觉与精神追求。

  “村字号”活动的蓬勃生命力,根植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共鸣与内在追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对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然而,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总体处于偏少、偏散、偏弱状态。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文化往往被视为需要被“输送”、被“提升”的对象,农民则被动地成为文化内容的旁观者、接受者。以“农民创、农民演、农民享”为核心理念的“村字号”活动,从根本上扭转了这种局面。它让农民从台下走向台前,从文化消费的客体转变为文化创造的主体,重塑了乡土文化的发展逻辑。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硬件条件逐步改善,“村字号”始终坚守着那份质朴真挚的乡土气息与热忱,守护着乡土文化的本体。《报告》也印证了这种转变,数据显示,2024年,农民参与文体活动比例达到73%,较前一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数字增长的背后,是文化参与度的提升,更标志着农民主体性的回归与乡土精神的觉醒。

  此次上蔡与台江的联动,不仅是一次地域间的体育交流,更是一场以赛事为载体的文化共创。重阳节历来有敬老孝亲、祈福健康的民俗内涵,通过“村BA”这一现代体育形式,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融入现代活动,使得传统民俗不再只停留于文化符号,而成为可参与、可感知、可传承的集体实践。“联赛+节庆”的机制,既提升了赛事的专业性与观赏性,也打破了以往乡村文体活动单打独斗的局限,构建起持续互动、共建共享的新型乡村文化生态,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组织力与创造力,为“村字号”活动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村字号”的参与者大多是十里八乡的熟悉面孔,也许并不是每一场活动都能火爆出圈,但正是这份不图出圈、但求自在的“自得其乐”,守护了活动最本真的价值。在这个空间里,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门票收入或网络流量,而是乡里乡亲脸上由衷的笑容与发自肺腑的满足。这份纯粹而真挚的“自家乐呵”,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也是独属于农民的精神满足。

  赛事虽已落幕,但两地的联结仍在持续深化。地方特色歌舞表演、农特产品捐赠等,都切实为乡村带来了流量与关注,也展现出文体搭台、经济受益的多元价值。然而,在乐见其成的同时,仍需强调,“村字号”活动的首要价值,始终在于其为农民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精神文化满足,这是活动扎根乡土、枝繁叶茂的本质与初心,是活动得以直抵人心深处,成为乡村文化生生不息源泉的关键。

  当我们穿透流量表象向内探寻,会发现随“村字号”一同点燃的,远不止于有形的收益,更是乡村蓬勃向上、自信生长的精气神。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它已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生动课堂,婚事新办、孝亲敬老等良好风尚被编进村戏、融入村歌,吸引人们走下牌桌、走上舞台,在自导自演、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拉近邻里关系,增强村庄凝聚力,新时代农民自信自强、团结奋发的风貌,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新时代的文明乡风关乎人的精气神、价值观,是滋养乡村文化最持久、最深沉的动力。“村字号”活动恰以其接地气、聚人气的独特方式,在寓教于乐中扬正气、润人心,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生活、提升了文明素养,更如同一股活水,重塑着文明乡村的内在肌理,推动乡土烟火与现代文明相互滋养,让乡村文化在润物无声中绽放时代新韵、筑牢振兴之魂。(饶雪平)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