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组织工作 >> 正文

创新培养路径,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发稿时间:2017-06-09 00:00:00 来源: 大学生村官报

  魏梦洁(右)在统计调研结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优秀青年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党员发展“缺苗子”,党员发展工作“缺机制”,农村党员队伍“缺活力”等问题日益突出。此次调研是为了找出问题,提出完善的对策。

  广昌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每年约有5万人外出务工经商,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该群体数量大、活力强,其中不乏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青年,但是他们也成为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中的“盲点”和“难点”。

  一是选取“苗子”难。2006年前,全县129个村中有12个村连续3年没有发展党员,25个村没有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外流走了,留下的多是老幼妇女,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党员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

  二是经常联系难。外出务工人员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不稳定,难以与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系,更难以掌握其思想状况、现实工作表现。加之有些培养联系人自身责任意识不强,与培养对象联系少,为吸收新党员带来困难。

  三是操作规程难。根据规定,吸收党员需要长时期的培养和考察,既要弄清在村表现,也要掌握在外务工的现实情况。在发展流动人员入党的过程中,许多程序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四是热情保证难。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分布广且散,支部活动难以开展,党组织的战斗力、凝集力、号召力难以体现,优秀青年要求进步的热情难以激发。有些基层组织对此项工作热情不高,对流动人员的发展工作采取漠视的态度,许多有较高积极性的流动人员由于得不到党组织的关注,入党积极性受到挫伤。

  如何有效地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呢?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依托三条途径,多管齐下选好苗子。一是依托党组织发现“苗子”。对工作相对稳定、思想上进、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出务工人员,由基层党组织和务工单位党组织每年进行一次“双推荐”,报所在基层党委审批后造册登记建立专门档案,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二是老党员推荐“苗子”。通过召开支部会议和党员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荐一定数量的优秀外出务工青年作为培养对象,根据推荐的情况,择优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上报基层党委审定备案。三是实施党员形象工程,吸引“苗子”。组织党员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创办一个发展项目、引进一项实用技术、传递一条致富信息、帮带一名联系对象,贡献一份社会爱心,用党员的好形象引导优秀外出务工青年向党组织靠拢。

  突出三个特点,多措并举抓好培养。一是培养过程突出连续性。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春节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通过开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谈心谈话等形式,由基层党组织实施集中教育培训。外出期间,通过“流动党校”和邮寄资料等方式,把外出务工人员纳入到常态化教育中来,保证教育培训的连续性。二是培养内容突出针对性。本着“实在、实际、实用”的原则,除加强党的基本知识培训外,还针对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从事行业的不同,因人施教,重点加强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促进培养对象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步提高。三是培养方式突出多样性。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似的原则,设立学习中心,不定期组织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学习。对较为分散的,则采取分片联系、包干联系、结对帮扶等形式,进行“贴身”教育培养,引导他们“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

  驿前镇南方村党支部委员 邓 亭

  甘竹镇东源村主任助理 魏梦洁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