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这些村官,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农场主”

发稿时间:2017-12-08 00:00:00 来源: 大学生村官报

  顾昕(右)和村民们一起研究优质水稻。

  袁权手捧甜瓜叫卖。

  倪道凤在自己创办的万铭农场给作物治虫。

编者按

  与一般创业村官相比较,他们的胆子更大、整合资源的能力更强、产业形态更现代、目光也更为长远。这些被称为“农场主”的村官们,敢于探索,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用新型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始终把富民惠民的责任扛在肩上。本期推介几位做得比较成功的村官农场主,希冀对其他大学生村官有所启示。

  倪道凤:流转村民土地近千亩

  倪道凤,2012年大学生村官,现任江苏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镇兴隆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万铭农场法人代表。4年前,他注册成立万铭农场,当起了“农场主”,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业之路。

  倪道凤从南京工程学院毕业后,顺利地通过河北和安徽两家电力企业的面试。虽然薪酬优厚,但倪道凤难以割舍乡情乡愁,于是瞒着父母报考了大学生村官。

  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由于长期在外求学,村里的很多情况倪道凤并不了解。到任后,倪道凤每天骑着摩托车走家串户,对村情民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因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农忙时节基本都是老人在田间忙碌,不少土地被撂荒。看到这些,倪道凤决定在土地上做点文章。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紧接着,市区两级又号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小农场建设。借着这一东风,在社区领导的支持下,倪道凤以1200元一亩的价格,先后流转了686亩土地,于当年4月注册成立了万铭家庭农场,注册资本100万元,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场主,走上了创业之路。

  农场建立后,怎么种地成了问题。600多亩的农场,只能实行机械化作业,而购买机械,资金又成了问题。倪道凤刚毕业,没有什么积蓄。倪道凤的父母拿出准备给他买汽车的30万元积蓄,岳父岳母拿出50万元养老钱支持他,经过多方筹集,终于凑够了100万元启动资金。

  倪道凤首先购买了拖拉机、插秧机、灭茬机、收割机等农机,接着下了三步好棋:将原有农田统一平整,每块控制在20亩左右;建设基础设施,拓宽农田道路,方便大型机械下田作业,改造灌溉沟渠;统一购种、统一耕作。

  农场实行夏秋“两熟”,种植小麦和水稻。农忙时节,倪道凤不分昼夜坚守在农场一线,皮肤也晒得黑黝黝。为解决农场粮食销售问题,倪道凤找到镇上分管农业和招商引资的负责人,帮助联系永安洲镇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益海粮油,对方很乐意收购农场的粮食,有效解除了后顾之忧。

  今年年初,倪道凤又流转土地近300亩,农场规模近千亩。自创办农场以来,他先后投入资金近260万元,其中个人投入200万元,银行借贷60万元,目前已经实现盈利近100万元。

  从开始创业,倪道凤就清楚,自己不是一名普通的创业者,而是一名肩负着创业富民责任的大学生村官。他吸纳周边60多名群众到农场打工,平均每月增收1300余元,带动了40户低收入群众脱贫。截至目前,农场累计为村民发放50余万元工资。

  在倪道凤的带动下,兴隆社区以及周边社区的经济能人,通过创办、领办、合办等方式,先后成立了10个小农场,实现了“人人种田”向“能人种田”的转变。倪道凤还在农场开设了“田间课堂”,邀请农机手和技术员向农场工人传授相关知识与技术,并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组织群众学习种植技术。倪道凤还牵头举办电脑培训班,帮助群众掌握农村电商知识,运用网络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走势、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目前,村里已经培训职业农机手30多名。接下来,倪道凤还将成立农业综合服务队,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群众收入。(钱 兰 庄坤江 马张良)

  袁 权:将农场办成科普基地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东城头村的龙潭家庭农场,是山东省首个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家庭农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该农场的主人是镇里的大学生村官袁权。

  袁权的家庭农场于2012年10月动工建设,规划面积500亩,所用土地全部从农民手中流转而来。

  今年28岁的袁权,2011年初与大学同学在郑州合办了一家公司,从事园林绿化及样板房装修,第一年,靠着年轻人的新颖设计理念和闯劲,加之讲诚信、重质量,收益颇丰,每名股东分红近20万元。然而,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袁权的人生轨迹。

  2012年初,他到河南某地做绿化工程,在同工人聊天时得知,现在很多农民都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自己却外出打工了。出身农民的他听后眼前一亮,就和家人商量准备回家大干一场,遭到了家人的反对。认准了的事情就坚决去做,袁权不顾公司的好言相劝和挽留,瞒着家人参加了枣庄市大学生村官考试,成为城头镇东城头村一名大学生村官。

  位于东城头村东的月亮湾湿地公园,近年来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袁权经多次考察,觉得在月亮湾畔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具有良好前景。在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一次性承租了位于湿地公园附近的500亩土地,分为旅游采摘、逍遥农家、生态示范、配套服务四个功能区。在产品种植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名优稀特品种。在管理方式上,采用水肥一体化微喷、滴灌先进技术。经过半年多的摸爬滚打,建起120多栋采摘大棚,主要种植徐香猕猴桃、五彩番茄、礼品西瓜、水果黄瓜、牛奶草莓、有机蔬菜等。2014年初,他注册了“逍遥龙庄”牌产品商标,农场被评为国家级蔬菜种植标准园。目前,采摘联动大棚已发展到280栋,产品销往北京、杭州、青岛、连云港等10多个大中城市。

  龙潭家庭农场被国家、省列为生态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后,他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将果、菜高产栽培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印成册,免费发给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同时,积极争取科协部门的支持,在科普展室安装了科普数字终端设施,充分利用数字科普传播手段,精准播放科普节目。袁权还利用农业部门配发的“农技宝”,随时随地与农技专家在线交流,第一时间获得各类农业最新资讯。两年多来,袁权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组织科普讲座12场次,辐射带动周边乡镇380户群众发展大棚果菜生产,帮助31户困难户走上了致富路。 (王洪刚)

  顾 昕: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顾昕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家庭背景,2012年,他从江苏教育学院毕业后来到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四明镇建华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经过调研,顾昕决定通过创业来带动村民致富。然而,对于这个刚走出校门的“90后”农村娃来说,创业路上充满了坎坷。

  “当初想搞规模养殖,流转了村里6亩土地,平整挖土建鸡舍,花了六七万元,但是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一些地方发生禽流感疫情,投入的钱打了水漂。”顾昕告诉记者,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他调整好心态后,又开始寻找新的项目。

  后来,顾昕了解到国家鼓励扶持个人兴办家庭农场的政策,在镇、村两级的帮助下,他成立了顾昕家庭农场。由于有过创业失败的教训,一开始村民们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顾昕,他只好没日没夜地去和村民们交流、做工作,终于有20多户村民签字同意将土地流转给他。

  顾昕的家庭农场一期投资23万元,流转土地150亩。第一季优质水稻亩产达700公斤,实际收益47万元。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提出把土地流转出来,为农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4年底,顾昕与村民投入95万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吸引了30多位农民成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采取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模式,实现4000亩土地联耕、联种、联营、联管。”顾昕告诉记者,他还申请了注册商标,通过品牌化销售,将每亩800元的利润提升到2200元,让合作社成员实现收入最大化。

  顾昕不是一个甘于现状的年轻人,在创业路上每年都有新思路、新动作。2015年,他新建了粮食加工基地,降低了农户的销售风险。“基地确保本村所有粮食得到及时烘干和仓储,保证低收入农户的粮食100%收购,稻谷收购价还高于市场价。”顾昕说。

  今年9月,顾昕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他决定加快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型。“我规划在建华村发展日光温室大棚1000亩,目前已建成500亩,每亩可实现利润1.1万元。”他说,基地引进了山东寿光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管理技术和经验,实现西葫芦、提子、番茄、有机葡萄等经济作物的标准化生产,肥料使用有机肥,病虫防治使用生态农药。

  据了解,基地通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附近村民发展大棚果蔬,今年带动60余人就业,明年可新增就业120人。“留守在家的村民大多数是50岁左右,外出打工缺乏竞争力。”顾昕安排他们在农场里工作,每天能拿到100多元的报酬,人均年收入不少于1.2万元。

  “我准备将家庭农场打造成一个集绿色鲜果采摘和生态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园,以吸引在外打工的村民们陆续返乡,解决‘空心村’问题。”顾昕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乡亲们的生活,是他选择创业的初衷。(曹恒锋)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