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牵着“牛鼻子”过上“牛”日子

发稿时间:2019-07-22 10:04:00 来源: 中国扶贫网

  农户通过养殖牛过上好日子

  “人均一头牛,吃喝不用愁;人均2头牛,买车又住楼;人均3头牛,小康富流油。”如今,在突泉县这个自治区重点扶持革命老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传唱着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致富之道。

  着眼于农民增收难题,近年来突泉县组织农科、金融等部门,实施了“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锁定养殖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从2016年的大畜存栏不足25000头匹,到现在70752头匹,靠着牛产业的带动,突泉县正在拔穷根、摘穷帽,并勾画出了一幅牛产业发展蓝图:到2020年实现全县人口人均一头牛的目标;到2022年肉牛实现年存栏30万头、年出栏10万头,奶牛存栏3万头。

  政策给力金融扶持 买牛不用愁

  “突泉县产业单一,主导产业不明显,导致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去年,县委、政府实施了‘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积极培育扶持壮大主导产业,为贫困户的脱贫攻坚强基固本,也为非贫困户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突泉县农科局局长王海军如是说。

  今年5月,突泉县依托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突泉县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组建了突泉县牛产业联合体,成立了牛产业基金会,旨在抱团发展,共同抗御可能会出现的疫情风险、资金短板、市场风险等问题。目前共发展会员470家。

  养殖户发展牛产业,最大的阻碍就是缺少资金。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把突泉县作为自治区金融扶试点,为突泉县提供了贷款扶持新政策。

  “政府提供3000万元担保金,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贷款上不封顶,按照5.22厘的低息,单户养殖大额最多可贷50万元,大型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大额最多可贷3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5年。”王海军表示,过去3至5万元的贷款已经满足不了养殖户的需求,通过超低息贷款,打破了制约养殖户发展的资金瓶颈。

  此外,内蒙古农牧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也与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实施政府+银行+担保模式,进一步破解了突泉县内小型产业化主体因缺少抵押物导致贷款难、融资难问题,3万元以内部分贷款户只需自己支付利息1厘,其余均由财政贴息。

  截至目前,突泉县已经投放贷款2.63亿元、协议性贷款1.2亿元,2019年还计划投入两头牛产业资金8亿元,其中投放牧业再造突泉贷款4亿元、扶贫专项资金1.2亿元、京蒙协作资金2000万元、民间和企业自筹资金2.6亿元,计划购牛5.01万头,繁育约1.5万头,届时全县存栏将达12万头。

  突泉县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

  家畜改良诊疗120 养牛有保障

  “在发展养殖过程中,许多养殖户都面临家畜改良效果不理想和家畜患病治疗不及时的问题,因此突泉县首创了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更好地实现了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加快了畜牧良种化进程。”突泉县农科局副局长刘宏晓说。

  眼下,突泉县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中心1个中心3个片区9个服务站和188个服务点四级服务网络已经基本构成,成为了集培训、诊疗、改良、兽医为一体的专门服务机构。

  从去年9月至今该中心已诊疗大畜3600头只,治愈率高达96%。今年,突泉县还出资100万元,为牛产业化联合体养殖户免费提供优质冻精。

  牛产业引领突泉县乡村振兴

  创新利益连接机制 卖牛有渠道

  7月18日一大早,太东乡东胜村农户马海军和孙立军就结伴来到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繁育场选购母牛。不久前申请的贷款即将到账,他们要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

  “这两天来看牛买牛的人特别多,目前已经预定出800多头。在这里买牛有保障,公司下放的都是百分之百怀孕的母牛,农户拉回家就能产犊见效益,在签订母牛领养合同的同时还签订犊牛回收协议,到时候,养殖户卖牛也不用愁了。”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广旭介绍着他们“放母收犊”的合作模式。

  实施“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以来,突泉县创新实施了放母收犊、户养企育、合作养殖、寄牛分红以及农户自购自繁等5种发展模式,这些结合实际、机制灵活的农企利益连接机制,为群众发展养殖业提供了菜单式服务。

  “有牛产业化联合体这个社会组织促进,有家畜改良诊疗120服务体系作保障,有政府搭建的平台和政策,还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形成的紧密利益连接机制,一定能促进牛产业长足发展。”王海军说,现在,越来越多农户通过养牛,日子变得“牛”气了、亮堂了,牛产业正在引领突泉县乡亲们踏上乡村振兴路。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