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微改造,“绣”出黄山乡村好风景

发稿时间:2022-06-23 10:44:00 来源: 黄山日报

  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于细微处着眼,巧用“绣花”功夫,依山就势、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匠心雕琢,描绘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画卷……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通过实施“微改造、精提升”,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留住乡愁底蕴,提升气质颜值,让群众和游客得到更多的微观感受、收获满心愉悦和欢喜。

  规划引领做精细节

  “这里太美了!当初我就像‘挑媳妇’一样,一眼就相中了这里。”90后山东小伙闫磊第一次来到黄山区龙门乡轮渡村,就再也忘不了那“鸡鸣犬吠炊烟起、湖光山色入画来”的原生态美景。一番考虑后,他决定留下来,创办了望湖·山舍民宿,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

  徜徉于轮渡村,随处可见一个个造型精巧别致的微景观。房前屋后的空地改建成了花园、菜地,废弃的“磨盘”安在水口连接处,就地取材的鹅卵石被摆成独具特色的围栏,设计修建了泡泡球灯带、特色打卡相框、高空观景台、观光步道、水上栈道、趣味亲子乐园等,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铺展开一幅美丽乡村的动人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几年前村里还是另一幅景象。”轮渡村党支部书记周春林介绍说,轮渡村在2018年脱贫后积极创建美丽乡村,通过对上争取,整合资金400余万元,对中心村开展环境治理,有序推进农村改厕,修建、新建生态停车场、码头护塝及生态护岸、户外游乐设施,打造网红沙滩、村口景观标识、休闲浮桥等特色节点,初步建成一步一景景观带。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全域推进绿化美化、古建保护、农房改造、资源盘活等,目前共实施“微改造”项目1.3万余个,累计投入70余亿元,改造提升中心村580余个、自然村810余个,覆盖90%乡村;做精细节,对村庄“金边银角地”、房前屋后闲置地等零星地块,以小菜园、小茶园、小花园、小游园、小药园等模式改造,培育美丽庭院、一米菜园、儿童乐园等2万余个。

  留住乡愁发掘特色

  信步走进一处徽州民宅,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踏足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段记忆。黄山的乡村集文化积淀、绝美山水、开放基因、便利交通、淳朴民风于一身,传统村落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微改造、精提升”,既留住底蕴乡愁,也满足现代美好生活,更是一篇大文章。

  “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找准乡村的灵魂,让每个村子都形成自己的鲜明IP。对竹铺村而言,‘竹子’和‘大方茶’就是最大的IP!”歙县三阳镇党委书记江焘介绍说,三阳镇竹铺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围绕该村是中国十大名茶“老竹大方茶”原产地这一特色及“竹子、老竹大方茶、千年铺递、徽杭古官道”这一主线,对标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的新安山居图,精心编制建设规划,抓好乡村建设每一个细节,设计独特新颖的村庄logo,打造“茶香竹铺”鲜明IP。

  在当地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竹铺村实现了“惊艳之变”:闲置的祠堂整修成了集村史馆、农耕馆、特色农产品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一体的乡村振兴馆,废弃的猪栏改成了“月亮湾”休闲广场,杂物废墟推平建起了大方茶凉亭,河边乱堆处改造成了村民休闲乘凉的“小宝岛”,旧磨盘作茶桌、旧农具作装饰,用立体画还原旧时老建筑,空白的院墙上挂上了与“竹”有关的藏头诗,路边石头码放整齐后绘上了当地非遗特色“傀儡戏”脸谱,废墟砖瓦变成了富有童趣的“三维迷宫”……一个个独具巧思的节点打造,不仅突出了地方特色,也让游客切实感受到乡土气息。走在竹铺村内,古民居、古徽道、古树木和“微景区”相得益彰,真正实现了“一步一换景、处处可打卡”。

  提升颜值带动发展

  黟县碧山村是一个汪氏聚族而居的徽州著名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宋代私家园林“培筠园”遗址,明代私塾“耕读园”,清代古塔“云门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和祠堂100多座,是北宋政治家汪勃、清代书法家汪联松、近代教育家汪达之的故里。近年来,碧山村积极用市场逻辑盘活优质资产资源,推进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着力发展民宿文化,打造了碧山书局、猪栏酒吧、云贤研学、府基山庄等民宿文化空间,既传递和展陈了碧山村的乡土文化,也极大扩大了碧山村对外影响力,带动乡村旅游红火发展。

  把传统村落作为“微改造”的重点,我市实施古村落生态修复、古建筑单体保护等项目200余个,抢救性保护濒危古建筑50余处,目前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国传统村落123个、占总数45%。

  通过“微改造、精提升”,黄山乡村面貌实现大变化,绘出新画卷,一幅幅不同场景的新安山居图正精彩呈现。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