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眉山种粮去
发稿时间:2024-06-09 10:32:00 来源: 农民日报
最近,四川“90后”种粮人孙潇雨接到不少同行的咨询电话,无一不是向他打探眉山“粮事”。就在两个多月前,他从家乡成都崇州市南下,来到100公里外的眉山市洪雅县流转了1788亩土地种粮。作为一名“粮二代”,他终于“羽翼渐丰”,可以离开父亲的管护,有了一方相对独立的“天地”。
据统计,过去两年,眉山市规模种粮主体数量基本实现翻番,新增近600户,其中不乏像孙潇雨一样来自外市的生面孔。这个毗邻成都南端的年轻地级市为何受到种粮人青睐?看看近两年眉山市抓粮成绩单——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评价获全省第一,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评全省第一,粮食单产全省第一;2023年,“田长制”工作考评全省第二、粮食单产全省第二,种粮人对眉山的偏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过去两年,眉山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保地稳粮政治责任,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为‘天府粮仓’装上了更多‘眉山粮’。”眉山市委书记胡元坤表示。
时间回到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考察,嘱咐要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同年8月,眉山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决定》,提出要扛起“天府粮仓”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作出眉山贡献。近日,记者到眉山走访发现,两年来,在眉山市委、市政府系统谋划、高位推动、精准落实下,聚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蓝图”正逐渐成为实景。
全心谋“粮策”,引来种粮人
最近几年,为了寻找好的种粮基地,孙潇雨跟随父亲到过不少地方考察,最远去了新疆。最终,为何选中“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洪雅县呢?要知道,一手携成都平原、一手牵川西大山区的洪雅,多年来被认为在粮食生产上并无多少优势。
当记者跟随孙潇雨来到这片位于玉屏山脚下的粮食生产基地时,疑问有了答案——这真是一方“种粮宝地”。田块又大又平,土壤是最肥沃的黑土。花溪河环绕,“哗啦啦”日夜“唱”个不停。5个新(改)建的提灌站待命,需要时可随时取水。田埂上每隔50米就有一个水肥一体灌溉水阀,打开阀门,不止花溪河的水能到田里,从周边规模化养殖场收集的沼液也能精量施用。站在田间眺望,不远处新建的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自动调肥系统尽收眼底。
“一年前,这里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洪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洪告诉记者,这是过去两年洪雅县按照市里统一部署全力打造粮食生产青衣江示范片的成果之一。记者从田坎上树起的项目公示牌上了解到,这个去年6月建设完成的3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涉及两个乡镇的5个村(社区),总投资6000万元,全部来源于洪雅县自筹资金。
作为由16名市级领导和县区主要负责人包保打造的全市粮食生产八大示范片之一,青衣江示范片的蝶变是一个缩影,背后则是一个又一个具体任务的谋划和落地。5月30日,眉山市举行“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推进情况调度会,副市长李东武和县区、相关市级部门对照2024年度“两张清单”(年度任务清单、阶段成果清单)60项任务一项项看落实。
“不仅仅是硬件好,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常常说起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永丰村考察时的情景,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建设好‘天府粮仓’示范区是大家最真切的愿望,这种氛围十分感染人。”孙潇雨说。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眉山市市长黄河告诉记者,两年来,眉山将“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龙头”工程,从建设规划、体制机制、要素保障等多个关键环节发力,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7亿元,每月现场调度、每季度竞技拉练,全市粮食生产呈现体系化构建、全局性突破、整体性提升、片区化示范态势,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走进眉山市的乡村田野、农业园区、示范基地,干部和群众不断向记者复述着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永丰村考察时的重要指示。正是在这种上下一心处处谋粮仓、话粮仓、建粮仓的浓厚氛围下,眉山行动起来又快又准——过去两年,眉山在全省率先推广田长制智慧管理系统;制定了全省首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标准;在全省率先成立家庭农场粮食产业联合体;被列为全省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市;率先建成全省最大的水稻中试基地;创建国家级水稻、大豆玉米科技小院两个……
水稻争高产,竞赛掀热潮
让孙潇雨下定最后决心的,还有去年眉山那场声势浩大的水稻“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竞赛。“从公布的测产数据看,洪雅种粮大户种出了最高每亩880.9公斤的高产,打破了我们对于盆周山区弱光温照条件下水稻产量不高的固有认识,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孙潇雨说。
境内河网密布的眉山,水稻是“拳头”产品。在眉山,每一位种粮人说起水稻生产,个个底气十足。去年,眉山将发源于岷江现代农业园区的水稻竞赛升格,精心谋划全市首届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根据气候生态、土壤肥力,来自全市各个县(区)的177户种粮大户分为岷江流域、黑龙滩灌区、青衣江流域3个单元参赛,以确保公平。根据竞赛专家组田间测产结果,参赛田块中最高单产达940.4公斤,居成都平原前列。
摘得单产“桂冠”的付建军是一匹“黑马”。不善言辞的他,在土生土长的东坡区尚义镇全意村种了100余亩土地。因为为人低调,虽然已经种了近十年粮,在当地却名不见经传。年底的总结表扬会办得十分隆重,市领导到会给先进区县授流动奖杯,为获奖者授牌颁奖,一向内敛的付建军也很激动。5月初,眉山第二届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报名通道开启,目前报名参赛的种粮大户比去年多了107个。
“在‘一优两高’竞赛中,区县农技人员下沉包片开展竞赛调研指导,不止总结挖掘出一批经过种粮大户实践检验的好品种、好技术,而且让农技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农技推广。”担任竞赛专家指导组副组长的眉山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贾现文认为,这将为眉山农业技术推广开创新局面。
在洪雅县止戈安宁万亩核心示范区,记者深切感受到了种粮大户与农技人员强强联合谋高产的自信。“力争千亩单产达到850公斤。”来自乐山的种粮人杨富强自信地说,县农业农村局和省农业科学院配备了最强的农技专家服务团队,每周都来田间察看,实现目标产量还是很有可能的。眼前,大田里绿油油的水稻已经没过人的小腿肚子,白色的二化螟诱捕器渐次排开,颇有全力以赴谋高产的气势,要知道目前眉山大部分农田才刚完成插秧。
眉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严明宇表示,从比赛结果看,45户市级测产户平均单产740.2公斤,高于全市平均单产近40%。这40%是成绩,更是潜力,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总书记的指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激励着眉山不断奋进。
树品牌强链条,写好粮食产业“大文章”
彭山区种粮能手王程淋信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步步赶早。去年9月底,他提前20多天就把小麦播了下去,为了找到适宜早播的品种,问遍了业内朋友。“5005亩,2299吨,电脑上记录着每一次小麦入仓的数据,绝对是实打产量。”王程淋脸上满是骄傲。算下来,918斤的大田亩产比四川全省小麦单产高出约50%,确实值得自豪。
不过,“急性子”的王程淋,直到6月初还有300亩田没放水插秧。“这几天又耕了一遍地,必须要确保这300亩田像地板一样平,田里处处都有水,杂草就不容易长起来。”他说,今年全市布局了3000亩高品质“东坡大米”试点攻关田,这300亩正是基地之一,收获后将由“东坡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的运营企业统一收购。按照试点要求,300吨有机肥已经到位,他还打算额外为每亩田“投喂”800斤油菜籽饼肥。“土壤越疏松,水稻根系扎得就越深,自然长得强壮。”王程淋道出其中关键。
按照已公布的种植技术要点,要种好“东坡大米”可不轻松,但却受到种粮大户的普遍认可。“市场有需求,眉山有条件,未来有前景。”洪雅县东岳镇骑龙村的种粮大户梁斌用这三句话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这位58岁的种粮人已经坚持生态种植10年,每年两万斤“骑龙”大米以每斤10元的价格出售,受到消费者欢迎。
这场由政府主导、种粮大户参与的试点,彰显了眉山加速推进粮食产业品牌化发展的雄心,是眉山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一次新实践。“3000亩的面积不大,但这是一面旗帜,旨在摸索形成一套适合眉山的优质大米生产技术体系,引领全市优质大米品牌加速成长,最终形成眉山优质大米品牌航母舰队。”严明宇说。
粮食产业是篇“大文章”,眉山的规划远不止这些。就在不久前,彭山天府粮仓智慧农业产业园开园,首批8家企业组团签约入驻;在丹棱县冻粑产业园,全国首条冻粑自动化生产线正加紧进行生产工艺调试和辅助设备升级,很快,以优质籼米、糯米、大豆为原料的当地名小吃冻粑将走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之路……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为抓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眉山正大踏步向前迈进。
每一颗稻谷,都承载着物阜民丰的梦想。放眼孕育丰收的眉州大地,春华秋实,风光无限!两年间,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号角声响彻田野,眉山人一刻不忘使命,全心谋良策,示范筑粮仓,一幅“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的乡村画卷正在眉州大地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