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寨洼村:山洼披锦花果飘香富农家

发稿时间:2024-06-18 10:17:00 来源: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炎炎夏季,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区天高云淡、青山滴翠,山坳间写满了凉爽。

  一大早,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寨洼村的山坡上,“咯咯咯……”鸡鸣声打破了林子的宁静。村民古正锋掀开一桶玉米,一把把撒下去,几百只散养鸡扑腾翅膀围了过来,“这林子就是个大棚,种药材、养土鸡、养蜜蜂,样样有收成,一年下来能挣三四十万元”。

  林子,是六盘山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寨洼村所在的原州区,历史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枢纽,自古水草丰美、牛马布野。清代以来,过度垦荒和战乱导致这里生态逐渐恶化,一度成了“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还是光秃秃的,要啥么(没)啥,老天爷就是不下雨,叫个‘寨洼’,可洼里么(没)水。”说起过去,寨洼村党支部书记古兆金忍不住给了个“差评”。靠天吃饭的日子,山洼地难养活人,麦子亩产只有一百多斤,牛羊常常啃不到绿叶,吃水全靠毛驴子“跑长途”从山沟里驮。

  “人要想生存,树就得扎根!”进入21世纪,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这给寨洼村带来了希望。“听说退耕还林一亩地补两百斤粮,家家户户都积极得很呐! 为啥? 自己种田可打不了这么多粮食!”古兆金告诉记者,全村一共退了4480亩陡坡地,开始年年植树造林,山桃、山杏、柠条等适宜树种逐渐成了大山的“主人”。

  荒山披锦绣,变化的不仅仅是风景。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塬上的人发现,随着森林植被越来越茂盛,山间沟道偶尔也能蓄住水了。就连曾经“种下一袋子、收获一帽子”的贫瘠土地,也渐渐开始争气,坡改田后的玉米亩产达1300多斤,农民解决了温饱,畜禽也有了口粮,全村牛存栏达1400多头、羊存栏达1000多只。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寨洼,现在吸引了大山之外的投资目光。在闽宁协作牵线搭桥下,福建客商林锦云来到河川乡,一下子看中了这片“世外桃源”,他在寨洼和周边村子的移民迁出区,复垦1万多亩土地种植油用牡丹。

寨洼村村民采摘红梅杏。光明日报记者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牡丹全身是宝,可以榨籽油、做茶,还能当中药。”林锦云说,油用牡丹的试种成功,带动村里不少农户跟着种植,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每年花期还吸引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后来,他又把村里的废弃窑洞改建成窑洞宾馆,打造“牡丹山庄”,发展生态观光游。

  黄土塬上盛开的牡丹花,叩开了村民闭塞的心门。有人提议:“牡丹都能长得这么好,种别的是不是也能行?远的不说,东边彭阳县出了名的红梅杏是不是也能种?”

  2018年开春,古正锋拉着古兆金上山,两人拿着买来的红梅杏枝条,开始给树“换头”。“第一次嫁接,心里没底,试了两三亩,没想到长得还不错。”古正锋说,到了第二年,他和古兆金又承包了200亩荒山地,全部种上红梅杏,第三年挂果后,放到网上一斤卖10多元,红梅杏从山沟沟直接“飞”向全国。

  红梅杏的“亮相”,给跃跃欲试寻找致富新路的村民注入“强心剂”。寨洼村的红梅杏种植扩大到560多亩,乡上还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嫁接、修剪。然而,林上有果还不够,林下空间如何利用起来? 寨洼村又把目光投向了“左邻右舍”,听说南边的隆德县推广林下养蜂,北边的海原县推广林下种植中药材,寨洼能不能发展林下经济?

寨洼村风光。资料图片

  脑子活泛的古正锋又一次充当先锋,一开始种苜蓿,结果缺水导致苗子出不来。“后来改种中草药红花,一公斤卖到150元,这下子开了眼!”古正锋说,连着种了几年红花,倒茬的时候,听说六盘山区有人在林下种小茴香,就试种了53亩,“白天忙地里的活,晚上就在手机直播间听‘土专家’讲栽种技术,没想到也种出了名堂,一亩地收入将近2000元呢。”

  山上红梅杏,林下小茴香,再加上沟底的洋槐树,接连不断的花期又让林下养蜂水到渠成。“头两年才养了5箱土蜂,后来听说乡上有养蜂试验站,我经常跑过去听专家讲课,慢慢掌握了法子,现在增加到100箱了。咱这蜂蜜好,不用打广告,客户大老远上门拿货呢!”寨洼村村民古兆银开玩笑说,有了林子就有了“财路”,村民当真是把年轻时没种好的地都补回来了。

  如今的寨洼村,林上有果、林下种药、花间养蜂,遍地“溜达鸡”,可谓荒山披绿富农家。靠着百亩芍药、千亩红花、万亩牡丹上演鲜花“接力秀”,寨洼村“四季有景”带动了“四季有客”,村子还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宁夏旅游特色村”。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677元。

  “20多年植树造林,‘光秃秃’变成了‘满眼绿’,好生态带来了好日子。”眼下,古兆金琢磨着,把山上的4000多亩老山杏逐步改良嫁接红梅杏,让山林再“生金”。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