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蟹肥稻香“好丰景”

发稿时间:2024-06-24 10:38:00 来源: 农民日报

  “浅浅碧水平,青青稻苗长。”夏日时节,一年一度的插秧工作刚刚按下“结束键”。站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升级改造过的稻田就像一片广阔湖面,微风徐来,翠绿的秧苗泛起层层波浪。在这样的绿色波浪下面,硬币大小的扣蟹正在悠然自得地自由生长。

  1991年,盘锦人开始在稻田里养殖河蟹,33年栉风沐雨,如今全市稻蟹综合种养面积已经达到93万亩,占全国稻蟹种养面积的36.5%。“盘锦河蟹”“盘锦大米”声名在外,品牌价值高达409.81亿元和592.42亿元。

  如今,在农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下,盘锦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广优质稻、蟹新品种,推行稻蟹共生新模式,推动农田规模化,将创新要素深度融入新业态发展,为全产业链赋能增效。

  育种创新带来“新引擎”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根基,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确保良种供应安全,才能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20世纪90年代,土池生态育苗技术被盘锦人攻克,河蟹养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随着养殖规模的无序扩大,蟹苗规格变小、抗病性差等种质退化问题开始凸显,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保障良种供应,是盘锦成为全国最大蟹苗供应基地的技术基础。

  在盘锦市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售苗大厅里,人声鼎沸,来自黑龙江、吉林、天津等地的40多家客户前来采购“光合1号”优质蟹苗,这款蟹苗承载着各地蟹农一年收成的希望。在这里,3天时间,10万斤苗种销售一空。

  为了得到一尾优质蟹苗,2000年起,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就牵头组建人才团队,从辽河口、鸭绿江口、黄河口、海河口采集了6万只河蟹,并筛选出3000只组建基础群体,以个体大小、形态特征、抗逆性等为指标进行选育。历经12年的选育时间,在2011年获得“光合1号”河蟹新品种。

  这是经农业农村部审定、推广的我国第一个河蟹新品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3个突出性状,已经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水产主导品种。与普通苗种相比,“光合1号”有着更强的稻田适应性,扣蟹起捕率提高48.59%,成蟹规格提高25.98%,目前在北方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60%。

  “品种选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方向要对应新的市场需求,手段更要与时俱进。”盘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大庆介绍。

  2018年,一场“牛奶病”席卷而来,该病传染性极强,感染率达60%,病死率近30%,现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河蟹的最主要病害。病害暴发后,盘锦市有关部门支持光合蟹业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级育种平台,通过全基因组选育技术迅速挖掘出抗病基因,精准地选育出了抗病和耐氨氮能力更强的新品系,准备以“光合2号”命名申请盘锦河蟹第二个新品种,有望将河蟹产业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盘锦,大米与河蟹早已成为“双生子”,河蟹为水稻捉虫松土,水稻给河蟹提供绝佳的生长环境,二者相辅相成、互惠共生。除了河蟹品种的不断更新,水稻品种选育的创新发展也不遑多让。

  去年开始,“红海滩1号”成为“盘锦大米”品牌的首个代表性品种,在盘锦市大力推广种植。提到“红海滩1号”的优势,育出它的水稻育种专家许雷如数家珍:“这个品种抗病、耐寒、耐旱、耐盐碱、活秆成熟不早衰,出米率高达70%,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且米饭香气浓郁、入口回甜。”2019年,该品种曾荣获“国家优质米食味金奖”。

  和传统的水稻杂交育种不同,许雷有一个独特的育种法宝,那就是人工选择理论:品种内的变异是绝对的,通过天然的定向选择能获得优良个体,并使其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从而使生物不断地适应人们生产的要求。

  在这条理论的指导下,许雷还总结出“性状相关选择法”“性状跟踪鉴定法”及“耐盐选择法”的三法集成育种技术。简而言之,这种育种方法需要根据选育的目标性状,给予水稻相应严苛恶劣的生长环境,进而催化水稻自身变异的过程,选出稻田里的天然变异株。经过不断提纯复壮,保持品种的纯度与种性,获得目标品种。这个方式不仅能缩短育种年限,还能避免外源病害的侵入。

  为了丰富水稻品种,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盐碱地所也以高产、优质和多抗性为水稻遗传改良目标,通过综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花药培养技术,结合常规田间检测,初步完成了优质粳稻靶向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构建。

  目前,应用该技术成功创制出4种高产、稳产的粳稻核心种质,其中,“盐禾香113”“盐粳144”已于今年完成审定工作。

  为稻蟹拓展更多空间

  盘锦市土地面积小,要想扩大稻蟹产业规模,土地从哪来?

  前不久,在盘锦市盘山县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300亩高标准示范农田里,多辆农机每日穿梭忙碌。只见翠绿的秧苗从苗盘上滑落,依次钻进稻田。

  “为了增加农田土地使用面积,2016年我们在稻田养蟹模式的基础上对耕种的基本农田进行了改造,升级为‘大格田一字沟’。”公司负责人张亚如向记者介绍。

  所谓“大格田一字沟”,是在传统的水稻种植田间,除去原有的小埝埂、上下水线,将不足2亩一格的小格田重新划分为20亩一格的大格田。同时,在大格田周围保留一条水线作为明沟,用于稻田的鱼虾蟹类混养。这样一来,每格田能多出1.9亩的种养面积,合计下来,每亩水稻能增产130斤,河蟹增产5斤。

  除了稻田面积增加以外,升级后的大格农田,还更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方便田间管理。机械插秧使用的“钵插技术”,能直接将秧苗带土移栽,减少了传统插秧方式对根部的损伤。不用缓苗,可以实现鱼虾蟹类的提前放养,使稻渔产量和质量均得到较大提升。

  按照以往经验来看,北方的河蟹生长周期较南方短,蜕壳次数少,体型也相对小些。但通过改造大格田,调整环沟宽度与深度、种植水草、加强水质管理等综合举措,稻田能模拟河蟹生长的天然生态环境,形成以“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为核心的稻蟹共生新模式,能最大限度减少蟹病发生几率,增加河蟹脱壳次数。如今,张亚如这里的母蟹也能长到二两半到三两之间,与南方河蟹相差无几。

  有了好的种养条件,张亚如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淡水研究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大力合作,建立起辽宁盘山稻渔科技小院。通过不断试验,找到更多可套养在稻田里的高价值水产品种,进一步挖掘稻田里的更多商机。

  火遍各大短视频平台,自带流量的红螯螯虾就是其中之一。该品种原产于澳洲北部的热带地区,虾脑饱满、肉质鲜甜,是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每斤市场价在80~100元不等。经过测算,稻田内平均每亩产红螯虾70公斤,去掉苗种、饵料、人工等费用,亩效益能增加2760元。红螯螯虾养殖获得成功,丰富了盘锦稻田养殖品种,优化了淡水养殖产业结构,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站在改造好的大格田上,稻甜蟹香的景象岁月静好,美不胜收。与此同时,几十公里外的羊圈子镇却是一派繁忙景象。

  为了向土地要空间,聪明的盘锦人把目光放到了盐碱地、旱地上,“盐改水”“旱改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施工现场,挖掘机、大型装卸车往来穿梭,过去无人问津的盐碱地正经历一场紧张有序的土地改造。

  盐碱荒地变万亩水田,这是盘锦市开拓耕地面积的创新举措。

  羊圈子镇紧邻绕阳河,地势低洼,水文地质条件较差。由于土壤碱性成分高,可种植的耕地较少,旱田杂乱无序、亩产量低,土地利用率与生态效益很低。通过土地平整、翻耕、施加有机肥、改善土壤成分、修建排灌管网设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改造措施后,劣质、等级低、中低产的盐碱地、旱地也能改造为高标准水田。

  盘山县副县长薛原介绍,该项目总投资7.52亿元,是辽宁省近年来整治规模最大、施工工序最复杂、生态效益最可观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据测算,项目竣工后可新增耕地面积9784亩,增加水田面积15932亩,交易耕地、水田指标收益将超过20亿元。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县域耕地质量、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土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可有效缓解盘锦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压力,为该市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土地要素支撑。

  增值增效做出大文章

  想要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为农业提质增效,发展精深加工业,畅通销售渠道,催生新业态成为关键环节。

  在盘锦市,精深加工的发展使得“水稻循环经济”飞速发展,大米加工副产物得到充分利用,每一粒米都被“吃干榨净”,拉长加粗了产业链。

  在该市丰之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稻米油全自动生产线上,大米加工的副产物米糠被有机溶剂完全萃取,过滤分成米糠毛油和米糠粕。毛油进一步精炼就能生产出高营养价值稻米油,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米糠蜡、天然阿魏酸、谷维素等附加产品使米糠的产值增加数倍。

  除了利用米糠榨油以外,稻米深加工企业的技法层出不穷。利用稻壳发电,稻壳灰生产活性炭、水玻璃;利用碎米加工生产蛋白粉、麦芽糖;利用水稻秸秆栽培食用菌、生产人工板材及草编工艺品等,无不提升了稻米产业的价值链。

  有了好产品,更要有好出路。为了把盘锦的王牌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盘锦市打造了两个百亿级的集散地。

  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以下简称“东北新发地”)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12月1日,位于盘锦市兴隆台区的东北新发地正式开始运营。开业当天,市场里十分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车川流不息。

  据了解,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6亿元,总占地面积达1186亩,分两期建设完成。已正式运营的一期项目以水果、蔬菜、水产海鲜批发交易为主。现已入驻供货商5000余户,货车日均吞吐量3000余台,果蔬日均交易量5000吨,2023年全年农副产品交易额129亿元。

  盘锦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以南地区陆路入辽的必经之路,东北新发地依靠绝佳的地理位置优势,不仅服务于北京新发地,还辐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有效链接生产端与销售端,显著减少中间代采环节,从而扩大流通范围。

  “早上盘锦田中蟹,晚上京津盘中餐。”通过东北新发地一站式的物流配送服务和不断优化的物流通道,盘锦的稻蟹、稻米及其加工产品能够高效、安全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已显著降低运输成本并提升了外销效率。

  “我们还利用央厨预制菜技术,对无法直接销售的扣蟹进行再加工,制成高附加值的蟹黄酱等副产品。”东北新发地副总经理徐璐介绍,开启“盘锦河蟹”蟹黄深加工产品新赛道,不仅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也极大地减少资源浪费,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

  盘锦是“中国河蟹第一市”,另一个百亿级市场的打造则离不开盘锦的王牌产品——河蟹。

  胡家河蟹市场是全国成立最早、辐射范围最广、市场交易量最大、带动能力最强的专业河蟹批发市场。已入驻河蟹销售网点600余家、线上销售平台160户、专业河蟹经纪人5000余人,外省常驻经纪人200余人。

  胡家河蟹市场通过京东、天猫、抖音等网络平台将盘锦河蟹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平均日交易量15万公斤以上,高峰达40万公斤,年交易量达到10万多吨,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

  如何为胡家河蟹市场进一步赋能,使其成长为百亿级的中国北方河蟹交易集散地?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流通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方面受到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交易量分流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流通效率提升等也成为迫切要求。

  以线下市场为依托,通过规范化线上平台统一销售流通,成为胡家河蟹市场转型升级的不二法门。

  今年6月2日,中国河蟹电商平台启动仪式在盘山县举行。该平台利用“数字化河蟹供应链+产业互联网”的模式,通过发行盘锦河蟹券,发布每日盘锦河蟹价格指数,助推河蟹产业数字化。同时,该平台与邮政EMS、京东、顺丰三大快递物流公司及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对所有订单统一结算。不仅优化了售后服务,完善了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还满足了河蟹经营商户的经营融资需求。

  “平台的建立全方位打通了河蟹经销的交易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让商家卖得省心,消费者买得放心。”平台运营负责人黄雨轩说,通过“胡家河蟹市场+中国河蟹电商平台”的建立,能拉近盘锦河蟹商户和消费者的距离。平台上还统一了品牌溯源标准,建立了河蟹商户评级体系,能进一步打响“盘锦河蟹”品牌。

  盘锦市副市长周伟山表示,今年内,中国河蟹电商平台预计交易额达到10亿元;到2025年,中国河蟹电商平台交易额将达到40亿元;到2026年,全市河蟹交易额力争达到100亿元。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