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孔雀”低飞 价值在基层闪光

发稿时间:2024-06-30 10:45:00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者按: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贵州省各地基层党组织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聚力乡村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提供各类政策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多形式为乡村注入年轻力量,让更多大学生在广袤农村沃野绽放美丽青春。

  连日来,记者奔走多地采访,将镜头对准回村“上班”的大学生,讲述他们活跃乡村振兴一线,扎根田间地头,将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大事业与自己的小梦想结合,让青春的价值在基层闪光的鲜活故事。

  村庄有了“经纪人”

  “这里有我们的‘诗与远方’。”毅然辞掉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王元成有自己的打算:回乡创业。

  好打算遇上好政策。为鼓励和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册亨县持续探索机制、创新举措、强化支持,打出感情、政策、服务“三张牌”,推动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

  政策加持,底气倍增。王元成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册亨县冗渡镇,当起了“新农人”。

  “回乡创业,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明确‘干什么’。”经过深思熟虑,王元成锁定发展乡村旅游。理由是冗渡镇威旁村西北部不远处便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陂鼐布依古寨。

  “古寨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良的生态环境,我要做的就是开发旅游新业态,吸引人,留住人,将这些优势转换成经济增长点。”通过前期大量调研,王元成带领一群和他一样毕业返乡的小伙伴,成立“在村里的年轻人”团队,当起了村庄的“经纪人”。他们将闲置的老房改造成青旅、自习室、民宿等,同时开发非遗文化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并且通过做好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农活”,扩大景区知名度。 

  这群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也引起了威旁村“两委”的关注。有创意、敢创新的知识青年和想干事、能干事的村党支部携手后,思路一下子就开阔了起来。在村党支部的支持鼓励下,王元成成立贵州百村好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村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开启合作。

  如今,威旁村建起了“及第山居”青旅、“善良的菜”玉季妈妈互助餐厅、“晴耕雨读”自习书屋等8条项目线路。

  村党支部和王元成及其团队的努力也换来威旁村成功出圈——自2022年以来,古寨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旅游收入超200万元,当地群众稳定增收40万元以上。

  “爱是通往远山的窗,我们希望青年也能做乡村的窗”——正如古寨内这幅标语,王元成和小伙伴正依靠“新农具”,持续讲述“三农”新故事。

  小乡村也有大“舞台”

  “为村民做实事、为村子谋发展。”这是3年前,杨凯大学毕业回村的初衷。

  3年过去了,杨凯初心未变,身份却从当初青涩的学生变为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凯。

  2017年,杨凯被贵州民族大学录取,家人满怀欣喜盼着孩子以后能走出苗寨大山。然而4年后,“剧情”并没有按照家人预想的那样发展。       

  “生于斯长于斯,也应该反哺于斯”2021年,杨凯放弃贵阳市的工作回到乌东村。

  乌东村处于苗岭主峰雷公山半山腰,海拔1200多米,群山环抱,常年云雾缭绕,是生产优质茶叶的理想之地。杨凯看准资源优势,把家里荒置的8亩多土地用于种植茶叶,并动员村里10户村民和自己一起种植魔芋。凭着刚毕业满怀斗志的冲劲,种植的第二年杨凯就带动群众收入20万元。

  彼时,雷山县丹江镇探索“党支部+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的模式,发展壮大村级后备力量,鼓励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在村级发展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思想政治素质好、吃苦耐劳,发展有思路、有闯劲,杨凯是一棵好苗子。”雷山县丹江镇丹江镇组织委员杨昌吉说。

  组织满意,本人有意。在2023年5月,杨凯成功当选为乌东村党支部副书记。有了新身份,杨凯发展的思路也更开阔了。

  “我们村是苗族传统村落,吊脚楼、水磨坊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财富,何不以苗族文化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在一次村集体经济座谈会上,杨凯的建议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把想法付诸行动。乌东村依托雷公山生态资源优势,抢抓中国乡村1号旅游公路契机,推进“民宿+N”特色乡村旅游新业态,并通过深挖用好苗族文化资源,建成乌东苗族稻酒坊,首创打造雷公山书屋,同时开发设计一套苗族文创衍生产品。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量达5万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85万元。

  “现在村里旅游发展势头很旺,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接下来,我打算把家里闲置的老房子也改造成民宿。”心中有梦想,何处不舞台。谈到今后的发展规划,28岁的杨凯年轻的脸上满是自信、期待。

  为山村增添一缕书香

  入夏,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龙泉村的夜晚凉风习习,晚饭后,以往习惯围坐一起乘凉摆白的村民,现在有了更好的去处——龙泉书院。

  “白天干活,晚上来书院看看书、学学知识,村里的孩子们也有了一个课外学习的好地方。”村民徐能坤手里正拿着一本《水浒传》看得津津有味,对书院赞不绝口。

  小山村里有了书院,还得从徐忠颖和李双静这对“90后”夫妻返乡创业说起。

  生于龙泉村长于龙泉村的徐忠颖,和丈夫李双静素来爱好阅读,在读大学期间就积极参加各类读书和公益活动,有非常好的公益阅读资源。大学毕业后,两人虽在外打拼,却一直心系家乡的发展。

  2022年8月,在海龙镇各级党组织的号召和引领下,徐忠颖夫妻俩回到了龙泉村,开始筹备创建乡村书院。夫妻俩利用自家房屋,以及大学至今积累下来的上千余册书籍,打造起了一间100平米,拥有6000余册书籍的公益书屋供周边学生和村民群众阅读,书籍类别涵盖历史、人文、法律、教育、经管、社科、少儿读物等。

  2023年5月,龙泉书院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村民前来看书学习,为了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求,让文化助力乡村发展,徐忠颖夫妻俩还邀请了国内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前来举办了20余期公益讲座。

  如今,龙泉书院已然成了周边学生群体和村民群众的“加油站”。这对于当初放弃大城市的生活,选择返乡创办书院的徐忠颖夫妻俩来说,既欣慰,又很满足。

  “我从小就在龙泉村里长大,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希望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家乡建设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村里的孩子接触更多的文化知识,也进一步丰富家乡父老的业余生活。”

  书香沁润心灵,赋能乡村发展。“海龙镇将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坚持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持续加强对龙泉书院的帮助支持,让龙泉书院在助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中发挥大作用。”海龙镇党委负责人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孙蕙 安通 马红梅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