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带火边陲小镇
发稿时间:2025-01-13 09:57:00 来源: 农民日报
崇左市大新县是地处祖国南疆、广西西南边陲的“壮乡”,和越南接壤,总人口约38万人;十几个民族聚居于此,其中壮族人口达到98%。由于地处独具风情的中越边境旅游带,大大小小40多处景区景点星罗棋布,大新被装点成了一座风景秀美的边陲小城。
在这些景点中,硕龙镇的德天跨国瀑布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一部分在中国,另一部分在越南,两国风景与文化在此交融,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游览;而随着瀑布的火爆出圈,几年前,瀑布所在地——硕龙镇德天村也实现了脱贫摘帽,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以前穷得很,坐拥丰富资源,但村民们却守着金山不知如何用,村里年轻人结婚都成问题。现在哩?粗略算了一下,这几年有近30个姑娘带着丈夫来德天村落户了。”谈到村里的变化,德天村党总支书记麻成武忍俊不禁。2018年以来,德天村新增人口85人,其中不乏年轻大学生的身影;村里还成立了德天屯旅游服务有限公司,2023年总收入达到2500万元。
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村究竟如何盘活村集体资源,找到增收致富的密码?
故事要从1999年说起。彼时,村民们发现德天瀑布虽然景色美、水量大,但只有乘坐竹排才能近距离感受瀑布的壮美,于是村里自发组织成立了竹排经营服务部,通过“竹排游”迈出旅游开发的第一步。但由于村民们经验不足、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这份事业并未达到预期。
“当时农业也凋敝,人口稀少,村民守着好山好水却过着穷日子。”麻成武说。
直到2012年,德天村村委会派出年轻骨干党员前往桂林市考察学习,随后成立广西大新德天屯旅游服务有限公司,通过“支部+公司+边民”的经营模式将“竹排游”规范化,吸纳村民以入股形式参与公司运营,德天村的文旅产业才走上了快车道。
历经十余年摸索,如今在这个有286人的村庄里,112名村民成为公司正式员工,加上周边村的一些员工,总数达到156人,平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
德天村的脱贫户、壮族小伙黄绍武就是其中之一。记者见到他的时候,黄绍武正熟练地“驾驶”竹排将一批刚参观完瀑布的游客送到岸边。“要体验一下吗?一趟20分钟、风景美得很。”竹排缓缓靠岸,黄绍武面带微笑打着招呼,“以前不搞旅游的时候,家里住的还是泥瓦房,在大山里种玉米、八角,领低保补助过日子,生活过得没盼头。”回想过去,满是唏嘘。黄绍武说他现在已经“转行”十几年了,从事旅游行业一个月平均有4000~5000元收入,旺季能拿到8000多元,加上入股竹筏年底分红3万多元,一年下来能拿到10多万元。
随着旅游产业的兴旺,这个边陲小村也赢得了不少有志青年的青睐,吕大明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在广东打工的他返乡时感受到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蓬勃气息,于是回到德天村开餐馆、办民宿。“现在我的客栈有24间房,旅游旺季几乎天天爆满,每年利润可达三四十万元。”吕大明说。
发展全域旅游,如今已成为地处中越边境的硕龙镇的发展思路。“现在镇里几十个村都在行动,大家拢合在一起,大力发展边关旅游、红色研学、休闲农业等产业,实现‘一镇一景区、一村一景点、处处有风景’的大景观格局。”硕龙镇党委副书记王宝英说。
通往德天瀑布必经之路上的隘江村,就是硕龙镇全域旅游版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隘江村陇鉴屯的德天壮家古寨,是西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原生态壮乡古寨,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漫步其中,几十座修旧如旧的干栏式壮族古民居房屋错落有致;在中心的小广场上,邂逅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壮族青年歌舞表演,再置身其中、跳上一段,别有一番滋味。
“晚上这里的篝火晚会常常是人山人海。去年我们村获评了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了。”隘江村党支部书记梁海东说。
近年来,陇鉴屯通过引进南宁一家文旅公司进行管理,将屯内已有百年历史的26座干栏式古民居重新修缮,并搭建了戏台、新装了路灯,进行全方位的绿化美化。壮族村民们在古寨里做起了农家乐,同时从事旅游讲解、民俗表演、产品销售、日常保洁等工作,28个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涉及36个岗位,平均工资达2500元/月。
“现在陇鉴古寨日接待游客超千人,每户村民每月分红400元,去年古寨经营收入超过300万元。”梁海东说。
大新县委书记施展介绍,近年来,县里围绕崇左市“壮美边关 魅力崇左”文旅品牌战略,全力推进现代化边疆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依托硕龙镇打造边关风情旅游区,开发利用好德天瀑布、219国道、边境口岸等资源,培育“边关+旅游”“边贸+旅游”等多产业融合旅游场景。据统计,2024年1~12月大新县累计接待游客900.04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收入82.21亿元,同比增长10.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