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蚕桑业 铺就振兴“新丝路”
发稿时间:2025-02-11 10:30:00 来源: 农民日报
立春时节,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仍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工厂化养蚕基地里暖意融融,一批新结的洁白蚕茧均匀地分布在养殖架上,再过几天就可以上市出售。近年来,中畈村的蚕桑产业在科技的加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村集体和蚕农收入稳步增长,大伙儿干劲十足。中畈村养蚕有哪些经验?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土洋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工厂
槎水镇是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养蚕大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家家户户养蚕,养蚕收入是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仅中畈村就有2000亩桑园。2016年,作为槎水镇9个贫困村之一的中畈村在脱贫出列之后,结合潜山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经过考察学习、走访调研、分析研判,决定引进专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捡起“养蚕”这粒“小芝麻”,实施工厂化养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走访了众多江浙龙头企业的工厂化养蚕车间后,一个现实的难题摆在了中畈村面前。“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最少要有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谈何容易?”中畈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旗考察后颇为沮丧。
槎水镇党委书记冯耀廷在得知杨红旗的想法与苦恼后,当即表示支持村里的发展计划:“乡村要振兴,产业最重要。在工厂化养蚕初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对前景不看好。为了降低风险,顺利推进这个项目,我们把它定为书记项目,这个风险让书记来担。”
“当时,虽然村里只有450万元的衔接资金,但我们依然决心干起来。能节约资金的地方尽量节约,只求效果不求形式。全自动化生产线是只见机器不见人,但我们改成半自动化生产线,使用一些人力,把投资成本大大降了下来。就这样一步步化繁就简,我们的工厂化养蚕车间终于建成了。”杨红旗指着村里1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向记者介绍。
因地制宜、“土洋结合”的半自动化养蚕工厂能否顺利投产?村里专门派出2名村干部和2位村民,去江苏鑫缘集团公司饲料养蚕车间跟班学习。学成回来的技术员们回到中畈村后学以致用,没想到去年开春后第一批工厂化饲料养蚕就取得成功。
走进中畈蚕桑产业园的养殖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多层养殖架,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蚕茧。与传统养蚕方式不同,这里看不到桑叶随意堆放,也没有嘈杂的人工劳作场景。车间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均由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工作人员只需在一旁监控设备,定期为蚕宝宝投喂经过科学配比的人工饲料。
“通过质检发现工厂化养出来的蚕茧质量非常棒,茧丝长度1286米,高于传统桑叶蚕茧丝,达到了5A等级。这让我们全村都为之激动、欢呼,这意味着我们养蚕人终于迈进了一个新天地。”杨红旗回忆起来仍是一脸兴奋。
工厂养蚕解决了产业痛点
“以前养蚕既得种桑采叶,还要懂技术。”养蚕已有40余年的杨红旗感叹传统养蚕是一项非常辛苦的生产劳动,而工厂化养蚕则系统性解决了产业发展的痛点。
杨红旗介绍,传统栽桑养蚕受桑叶生长时节限制,每年只能饲养春、夏和秋三季蚕,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人工投喂饲料养蚕不需要采食桑叶,不仅没有时节限制,还缩短了饲养周期,这样可以长年养蚕,从而极大提升了人工和设备利用效率。
其次,节省了种桑养蚕空间,变家庭养蚕为工厂养蚕。传统养蚕对桑田的依赖很大,以1亩桑田为例,按传统方法最多可养2张蚕。把桑叶加工成饲料,亩桑就能养近10张蚕种,桑叶利用率大幅提升,减少了户外桑田面积。由于传统养蚕需要人工投喂桑叶,大多是在地上摊养。而饲料养蚕都是蚕盘叠养、机械投喂,通过建成温控通风养蚕大棚或轻钢标准化大蚕室,采用机械分盘、叠盘,最多可以叠14盘高,大大节省了养殖空间,提高了集约化程度。
与此同时,大幅减少了人工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桑叶养蚕集中在夏秋时节,高温下雨是家常便饭,但每天都必须掐算好时间,风雨无阻到桑园里采摘几趟桑叶,分几次人工投喂,体力不好根本吃不消。而饲料养蚕在“小蚕共育”期间,一龄只需要喂一次,既减少了户外采摘桑叶的苦累,又减少了人工投喂时间。据测算,相比桑叶养蚕,饲料养蚕在一龄至三龄期可省人工75%。再结合后期工厂化养蚕,机械化操作,现在养蚕已不是苦活累活,愿意养蚕的村民大量增加,产业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此外,还能有效防止蚕病发生,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家蚕非常娇嫩,以前户外采摘桑叶,如果遇上雨天,蚕吃了带雨水的桑叶极易生病;如果遇上“飞防”(飞机喷施农药防治林区松毛虫)和周边农户施打农药,飘散药雾造成桑叶污染,也常常导致全军覆没。人工饲料要经过高温蒸煮灭菌,塑化以后才能投喂,极大减少了病原菌的侵蚀和农药中毒的风险,而且人工饲料营养均衡,共育的小蚕发育整齐,成活率高,大蚕体质也更为强健。
“这一系统优势使得桑蚕效益大幅提升,蚕农和村集体显著增收。”杨红旗介绍,饲料养蚕新模式实现了季节性养蚕变为长年养蚕,家庭养蚕变为工厂化养蚕,极大减少了人工投入,有效预防了蚕病的发生,推动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饲养效率提高5倍至10倍。显著提升了产量质量,平均单张产茧量达到95斤,比传统桑叶养蚕提高10%至20%,而且茧质更好更稳定,5A率达至90%以上。通过有效降低养蚕成本,提高产出效益,蚕农收入实现稳定增加。
通过摸索,中畈村饲料养蚕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适龄转桑”,小蚕饲料喂养,共育到三龄,四龄后再转交到有桑园的农户改喂桑叶,蚕农只要按照标准饲养十余天即可上蔟结茧。二是“全龄饲料”,小蚕共育到三龄,转入村集体或大户的养蚕工厂,仍沿用饲料喂养,全龄不食桑叶。饲料养蚕与传统栽桑养蚕相比,体现了巨大的优势。
在现场记者看到,已投产的“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和800平方米桑叶粉加工厂,实现了全年化、饲料化、智能化、科技化养蚕。既为农户提供小蚕共育服务,又进行后期大蚕饲养,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适龄转桑”和“全龄饲料”的养蚕新路径取代了传统养殖方式。
农文旅大文章未来可期
“以前一年只能养3批次蚕,村里发展工厂化养蚕以后,我们可以一年养6批次,收入翻番。”中畈村村民杨培国告诉记者,之前他在城里打工,2017年响应县里号召回村里流转土地种了桑树,建了养蚕大棚,成立了古田家庭农场。眼见着村里建成了养蚕工厂,为他这样的养蚕大户提供了技术与便利,未来他更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好。
随着工厂化养蚕技术的成熟,中畈村想加入养蚕队伍的人越来越多。“有了现代技术的支撑,我们完全有能力把产业做大。”杨红旗说,春节前在全村村民代表大会上,村里发起了重振蚕桑产业的号召。村里有饲料养蚕工厂和桑叶粉加工车间,村民既可以选择种桑养蚕,也可以选择直接出售鲜桑叶给桑叶粉加工车间。只要村民肯用心投入,村集体将拿出奖补资金鼓励。
工厂化饲料养蚕模式的推广,也为蚕桑产业的下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稳定的蚕茧供应,让丝绸加工企业不再为原料发愁。安徽鑫缘天柱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过去,蚕茧产量不稳定,我们的生产计划常常受到影响。现在,有了工厂化养蚕提供的稳定货源,我们可以放心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更多高端丝绸产品。此外,随着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蚕桑产业,为行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中畈村养蚕工厂每年可向周边150余户蚕农和专业大户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同时,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系列产品。2024年中畈村通过工厂化养蚕增加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8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
杨红旗说,未来村里可以做的文章还有很多。下一步准备发展“蚕桑+文旅”,开展蚕桑研学、蚕桑农事、蚕桑文化节等形式的农文旅活动,加大桑枝木耳、桑叶茶等深加工产品开发,真正把中畈村打造成特色蚕桑村。
从田间地头到智能工厂,科技养蚕正推动着蚕桑产业实现华丽蝶变。这一变革不仅让古老的蚕桑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注入了强大动力,让人们看到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后的无限可能。(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