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点亮小山村 巧思唤醒篱笆院
发稿时间:2025-02-13 10:17: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简朴幽静的西南山村,设计独特的艺术空间,传统与现代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就将这种“矛盾”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安石之心”,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心形雕塑,是安石村最具标志性的艺术地标,为这个原本普通的村庄打下了深深的艺术烙印,也为人们开启了安石艺术乡建密码的探寻之旅。
时间回到2020年4月,长江十年禁捕全面实施在即,位于长江之畔的安石村村民陆续上缴了渔船和网具,亟待开启新生活。就在此时,以“酒乡渔美”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在安石村正式启动,标志着安石村艺术蝶变的开始,也让这个原本为自身前途感到担忧的村庄重燃信心。
如今的安石村,一个又一个由农房改造而来的艺术空间散落在稻田阡陌之中,被人们称赞为“十院十景”,是安石村艺术蝶变最具象的成果。翠屏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仕伟对每一个院子的设计灵感如数家珍,不过最感欣慰的却是一处没有丝毫设计痕迹的篱笆小院。这处篱笆小院有何特别之处?问题的答案便是安石村艺术蝶变的关键所在。
篱笆小院不大,3间瓦房,干净朴素。虽然做了加固和修缮,但残缺的墙体、脱落的墙皮和墙体中裸露的竹片,无一不在诉说这座小院曾经历的风霜岁月。
房子的主人名叫雷崇瑶,1994年,雷崇瑶20岁,他告别生养他的故土安石,跟随进城大军闯天下。一年又一年,村里的乡邻都拆了旧房,盖起了两层小楼,雷崇瑶却越走越远,相继到了成都、河北、上海等地,并最终在宜宾市近郊成家立业,他分家时得来的3间老房也渐渐被光阴“啃食”,越发破败。
村里的新建房跟城里的房子一样,都用上了钢筋和水泥。人们突然发现,除了雷崇瑶这3间老房,村里再也找不出用黄泥和竹子建成的房子了。“在岁月沉淀下,这处老房成了记录安石村发展变迁的重要载体,是村庄珍贵的历史印记,不能轻易抹去。”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周伦理,近年来参与了多个村庄规划项目,对村庄历史根脉挖掘与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
“当时差一点就被推土机推倒了,紧急喊停才把这处小院给‘救’了下来。”宋仕伟回忆起安石村一期项目实施时的情景,再看如今的小院,倍感珍惜。
如今,这处老房被改造为乡村小食店,取名篱笆小院,除房梁作了加固,基本保留了原始模样,就连墙上被柴火熏烤得漆黑的印迹也被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残缺的墙体则被巧妙地打上了“玻璃补丁”,正好透出房后青翠的竹林,别有一番韵味。
与篱笆小院墙挨墙的是宇晨小院,主人雷天强正是雷崇瑶的侄子。2021年,安石村内各个项目开工建设,看着村里热火朝天的场景,雷天强思量再三决定返乡创业。他在村里的帮助下从银行贷款20万元,将自己的3层小楼简单翻新,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乡村饭店,生意火爆。第二年,他把银行贷款一并还上。第三年,尝到甜头的雷天强又追加投资,把小楼精装修为民宿,今年初正式营业。“现在村里的人气旺了,许多外省的游客慕名而来,今年营业收入突破40万元没问题。”雷天强告诉记者。
“我想象我在轻轻的独语: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个去处?”80年前,林徽因女士居住在离安石村不远的李庄古镇,在病中作下这首乡愁浓浓的小诗《十一月的小村》。独自转折来去的山路、篁竹围着的茅屋、野藤绊住的老墙头、寂寂一湾水田……这些诗中所描写的村景已渐渐在时光中褪色。不过,层层叠叠的梯田、田边扭头梳理羽毛的鸭子……被艺术点亮的安石村似乎仍然保留了属于“十一月小村”的独特气质。(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